日本與歐盟 每頭牛都要篩檢  美牛不釋疑 吃得安心?【聯合報  2009.10.25】

政府決定放寬美國牛肉進口引爆爭議。此項決定或有國家貿易與外交關係的通盤考慮,但消費者的安全疑慮不能輕忽。與其口號宣傳「比被雷打到兩次機率還低」,不如提供客觀數據讓民眾了解實際風險,恐怕更有說服力。

美 國每年宰殺三千萬頭牛,爆發狂牛病例的牛隻,六年來只發現三例(其中首例係加拿大進口牛,非本土性),而且未有任何人類健康受影響的案例報告,但病例多寡 與抽檢樣本數是否夠大有關。六年前,美國全年只抽檢兩百多頭,二○○八年已達到九十抽一的程度。但這樣夠了嗎?在日本與歐盟,每一頭牛都要接受篩檢!

目 前的開放,仍只限於「卅月齡」以下牛隻,因為目前歐美實驗顯示,絕大部分的「特定風險物質」,也就是可檢測出病源的部位,只會出現在三歲以上的牛隻,而且 近年來的實際案例皆無三歲以下幼牛。然而,歐盟的研究也說,病源濃度與感染力的相關性仍有疑問,而且目前的檢測技術敏感度仍不足,也就是說,幼牛身上測不 到病源,不代表絕對安全,只是目前已無相關案例。

美國牛肉出口要經過「品質系統評估制度」檢驗才能放行,然而,稽核單位是以管理畜牧業為主要業務的農業部,而非專精食品安全的食品藥物管理局,這點連美國媒體都曾詬病。舉例來說,日本近年至少發現三次,違禁的美國牛肉被夾帶闖關,可見其管理仍有加強空間。

衛生當局引用國外研究拍胸脯保證美國牛肉的安全,試問,國內衛生單位有無檢測狂牛症病源濃度的能力?進口以後,進到消費者口中,完全放心別人的檢驗數據?狂牛症病源的厲害在於耐高溫,一般烹調無法除去,不像一般食物病菌加熱可以殺死,而且發病潛伏期可長達數年。

誠如當局所言,開放以後,吃到狂牛病源機率確實極低,但消費者如果吃得不放心,享受美食的滿足感也會打折扣,在釋疑方面應著墨更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