極端分子 攻擊因為自戀【聯合報 2011.07.24】

一向平靜的北歐國家挪威,日昨卻爆發重大連續炸彈攻擊與槍殺事件,造成九十餘人死亡,震驚全世界。

這不僅是挪威自二次大戰以後,所發生的最嚴重恐怖攻擊,其血腥程度甚至超過一九九五年美國的奧克拉荷馬爆炸案。

嫌犯是卅二歲的挪威男子,經營農產公司,有右派政治傾向與基督教信仰。極端分子遂行恐怖攻擊,動機不外種族、宗教、社會與政治幾種,從嫌犯背景及其鎖定政府辦公大樓來看,或與政治主張有關。

嫌犯利用職務之便,購買化學肥料硝酸銨來製造炸彈,也同樣鎖定中央政府組織,可說與奧克拉荷馬爆炸案如出一轍。

奧案的主嫌麥克維曾加入美軍,參加波灣戰爭,從中習得了爆破技術,但也同時對美軍濫殺無辜十分反感,從此埋下了反政府思想的種子。

然而,北歐國家與世無爭,社會自由開放,會爆發這麼嚴重的恐怖攻擊實在讓人費解。

為什麼一位看似平凡無奇的中產階級,會變成濫殺無辜的「恨世生」?恐怖分子的養成,並非一朝一夕,通常自年輕時代就已耳濡目染,強烈感覺自己所屬的團體,受到侵犯或孤立,卻沒有政治實力改變,只能訴諸暴力。

在網路時代,這類人很容易在虛擬世界找到同伴,滋養極端思想。

心理學家發現,這類凶手有三種類型:一是理想主義者,也就是同情某些團體的苦難;二是反應型,亦即對自身團體的遭遇做出報復;三是社會邊緣族群,他們在激進團體裡找到依歸。

從發展觀點來看,不少極端主義者都有自戀誇大的傾向。這類人自命不凡,永遠尋求理想的典範,以滿足原始的自戀需求,當政府不能達到其所企求的境界,對他們而言,是嚴重的挫敗,於是訴諸攻擊報復的舉動。

極端分子經常把自己的攻擊行為,看成對政府與國家的戰爭,並在理智上說服自己,殺害平民百姓,是為了達成更崇高的目的,殊不知自己實已陷入了道德的困境。尋求正義,應該遵守道德的普遍性原則,任何針對無辜者的殺戮,都不能被合理化。

挪威爆發攻擊慘案以來,民眾難以置信,對政府的應變能力也是一大挑戰。不僅倖存者、受難家屬需要心理療癒,整個社會恐怕都會有創傷反應,未來勢必需要一段很長的復原期,國際應給予必要援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