促美提供報告 嚴防「狂牛」旋風【聯合報 2012.04.27】
 美國又爆發狂牛症案例,政府說要等待美方流行病學報告,再做進一步因應,事實上美國早在數年前做過評估。

二○○三年,美國發現首起狂牛症(加拿大移入)案例後,開始加強篩檢,在二○○六年發現兩例本土乳牛的非典型狂牛症。從一九九九年到二○○六年,美國共篩檢七十三萬五千頭牛,結果只發現兩例(約篩檢四十萬頭才發現一例),推估美國狂牛症盛行率,應在千萬分之一點七,若加計篩檢敏感度,全美隨時都有十九頭左右的狂牛症牛隻。

這樣的盛行率,美國農業部認為極低,不值得「拿大砲打老鼠」,於是改成每年抽檢四萬頭。二○○七年至今,美國才篩檢約廿萬頭牛隻,結果就在日前發現了六年來首例(亦是乳牛的非典型個案),若對照二○○六的數字,不禁讓人質疑:美國的狂牛症盛行率是否已微幅成長?

狂牛症流行病學調查的重要性,在於可供判斷非典型狂牛症(牛隻症狀不明顯,且屬散發個案)的致病機轉。雖然學界目前認為此種狂牛症可能肇因於基因突變,但沒有人敢排除從飼料傳染的可能。

媒體都說此案例為乳牛,不是肉牛,其實美國乳牛當泌乳減少以後,一成五以上後來都進了屠宰場,被消費者吃下肚;這次這隻「未進入食物鏈」,不過是運氣好,因其他疾病死亡而被從牧場剔除,送到回收工廠。

好在台灣進口的美牛,只限於卅月齡以下(得狂牛症乳牛通常較老),且未進口高風險部位,民眾不必恐慌。政府應敦促美方,提供最新的狂牛症流行病學調查報告,如發現盛行率已有變化,應考慮重啟台美牛肉談判,保障我方權益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