令人困惑的隨機殺人案【蘋果日報 2014.05.24】

北捷隨機砍人案,兇嫌不為情財仇,輿論困惑,其實這正是這類大規模兇殺案(mass murder)的特徵。

美國因為槍枝氾濫,是全世界大規模兇殺案最為猖獗的國家,每年至少發生30餘起這類案件,幾十年來累積千百案例,經過犯罪心理學家分析,早已歸納出兇手的一些特徵。一般兇殺案多肇因於現實利害,但大規模兇殺案本質上是一種殺人後自殺的行為,也就是說,這類犯罪者早就不想活,瘋狂殺人以後,就等著被當場擊斃或逮捕。這類人作案,都沒有設想脫逃計劃,北捷案鄭嫌似乎就是如此。 

嫌犯大多憂鬱偏執 

為什麼這類兇手會有殺人後自殺的想法?美國研究大規模兇殺案的權威派克狄亞茲說,這類人幾乎都有兩個特徵,一是內心憂鬱,對人生失望;二是偏執多疑,認定社會虧欠了自己。鄭嫌被捕後自述,「生活很累,凡事都要努力、很痛苦」,又說「國小常逗弄女同學而受處罰,當時就想殺死女同學」,似乎也有這類特徵。

一般殺人兇手給人衝動、蠻幹的印象,但大規模兇殺案並非如此,他們都是冷靜、心思縝密之輩,規劃犯案過程鉅細靡遺,甚至到了強迫求完美的程度。鄭嫌行兇過程如此快速順暢,顯然已在腦中演練多時,甚至寫成小說。
不少人認為這類兇手做出這麼冷血的舉動,應該有重大精神疾病,但研究顯示並非如此。執行大規模殺戮需有夠好的組織力與專注度,因此,這類兇手通常沒有重大精神疾病,頂多是性格偏差,有反社會、自戀傾向。 

少見本土犯罪研究 

反社會型殺手欠缺同理心,不能體會別人被殺的痛苦,砍人像砍樹,在一般兇殺案常見;而自戀型殺手,在受害者倒下之際,升起宰制他人的快感,好像自己無所不能,這在大規模兇殺案較多,三年前挪威夏令營大屠殺的兇手布雷維克,就是典型的自戀狂徒,而鄭嫌也說,「小學就想做一件大事」。

國外對於大規模兇殺案的犯罪心理已有諸多研究,但要用來預測誰將行兇非常難,因為許多人都吻合這些特質,卻不會殺人,這是防範上最難之處。
台灣對於大規模兇殺案的犯罪心理學研究幾乎是零,應該從北捷案開始,建立本土資料,以做為防範參考。

arrow
arrow

    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