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早晨,有人可以在家泡杯咖啡、烤片麵包,享受休閒時光,但也有人必須拿起鐵鎚、走上鷹架,奔忙在建築工地。

行醫能救人,教書可以作育英才,開餐廳會聽見顧客打飽嗝,但在生產線組裝電子零件呢?只能面對冰冷無語的機械,得不到肯定與讚賞。

有人工作累了可以準時下班,生病了可以請假休息,但也有人為了一家老小溫飽,必須喝提神飲料、抽菸嚼檳榔,甚至吃止痛藥,繼續打起精神做工。

上述這些勞動圖像,是否充斥在台灣社會?台灣的平均工時名列世界前幾名,德國勞工一周只要工作二十七小時,但台灣勞工必須上班四十一小時。因此,台灣修改《勞基法》,從今年初施行「一例一休」制度,就為了縮短工時,改善勞動條件。

最近有位同學寫日記抱怨,『因「一例一休」導致東西變貴、日子越來越苦』,實有誤解。物價上揚有多種原因,包括預期心理與刻意哄抬,而勞動條件改善,長期來說對於勞工家庭絕對有利。

台灣每年有兩千多人死於口腔癌,他們絕大多數是吃檳榔的勞工,平均過世年紀才五十多歲,讓許多孩子沒了爸爸。縮短工時,讓勞工多休息,當可減少這類遺憾。

壓榨勞工以謀取最大獲利,已是落伍的觀念,如今各國都知,唯有體恤勞工辛勞,讓他們保持身心健康愉快,才能提升生產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