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明因父親最近過世,沒錢繳納營養午餐費用,坐隔壁的大華知道後表示,自己那份可以給小明吃,他另外再買便當。小明當場低頭不語,沒有拒絕,未料第二天早上,大華看到桌上有張紙條寫著:謝謝你,但我不是要飯的!

看別人沒飯吃很可憐而提供援助,這是同情心的表現;體會別人可能因自尊之故而拒絕援助,則需要同理心。同理心的運作涵蓋認知與情緒兩層面,先運用想像力進入別人的世界,再假設自己如果是對方那樣的人,會有怎樣的反應,類似英語所說的「穿別人的鞋子」。

「小明成績好又當班長,如果我是他,寧願餓肚子,還是接受鄰座同學的施捨?」大華若有這樣的顧慮,便會採取更細膩的方式,比如請老師轉達協助之意,或許小明比較能夠接受。

同情心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,多數人天生都有,但同理心往往需要培養。要提升同理心,可參加「赤腳取水接力、體驗非洲兒童辛苦」這類活動,但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機會,比如學習同理爸媽上班的壓力與辛勞,自己把功課按時做好,讓他們可以早點歇息。

同情心宛如俯身垂詢,隱含上對下的姿態,而同理心則是蹲下來直視對方,表達人對人的平等關心。有同情心固然很好,但若有同理心做為引導,探求對方的真正需求,可讓助人行動更加週延有效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