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undefined學習獨立自主(920日國語日報方向專欄)
沈政男

開學註冊,母親帶著兒子過來,見同學靠近,趕緊拜託一句:「麻煩多關照我們家小明!」期中考試,女兒身體不適,卻不敢請假,只好央求父親出面。還有老師接到家長電話:「過兩天我們家小華生日,但我們人在外地,麻煩老師幫忙慶生!」

上述情況不是發生在小學,而是大學校園。再看中學場景。學校要求擔任志工,體會服務他人的快樂,但不少同學為了學測加分,竟由家長到醫院辛苦排隊登記,讓爸媽「服務自己」。也有青少年想買手機,自己不設法存錢,只會向爸媽獅子大開口,未獲允准便負氣離家。

這些「媽寶」、「爸寶」如何產生?當然是從小學時代逐漸養成!書包、鉛筆盒忘了帶,一通電話打回家,「爸媽牌」快遞公司馬上送到教室;自然作業不會寫,眼看就要被老師處罰,父母隨即化身萬能博士,幫忙養昆蟲、孵豆芽;最近也有一所小學舉辦社團活動登記,不少同學自己不來,而是由家長代為排隊。

在歐美國家,人們從小被要求學習獨立,照顧自己;在二、三十年前,台灣的小孩普遍不會這麼倚賴父母;但現在的狀況是,不少人上學補習由爸媽接送,做功課要爸媽叮嚀,連上床睡覺都要依偎爸媽身旁,像個襁褓中的幼兒。

爸媽的懷抱,溫暖可靠,讓人依戀,但學習獨立自主,才能踏出成長的腳步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這是我在國語日報文藝版方向專欄所寫的第199篇文章。

關於孩子的獨立自主,現今社會比起幾十年前,固然過度倚賴的孩子增加了,但更加獨立自主的孩子也變多了。不少同學年紀輕輕,就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,對生涯有所規劃,甚至高中、大學時代就走出校園或出國,去累積當志工、做服務,或者實際工作的經驗。當然,這樣的同學依然只是少數,比較多同學是連日常生活都還要爸媽關照,甚至伺候。

大學最近開學,幾乎各校的新生座談會都爆滿,無數「家長」在會上焦急詢問與質疑校方提供的各項服務,這在三十年前是難以想像的場面。

小學生才需要「家長」;最慢上了大學,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闖盪世界了。

過度呵護的反面,就是操縱控制;「家長」怎麼付出,到時候就會那麼要求回報,這是心理學。

對孩子好,其實就是迂迴地對自己好;溺愛孩子,本質上就是溺愛自己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媽寶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