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旺報 (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大陸防疫措施堪稱穩健【旺報 2009.11.08】

大陸公布最新的新流感疫情資料,相關數字顯示疫情在大陸到目前為止控制得宜,不遜於歐美國家。

     早在疫情傳入之前,大陸就在北京舉行跨國的醫學研討會,累積新流感第一手的專業資訊,為防疫工作打下科學基礎。而這幾個月北半球疫情發燒 的趨勢下,大陸是把守門戶最好的國家之一,確定病例幾乎最晚出現,使得疫情蔓延速度減緩。目前已有確定病例5萬多,死亡病例只有個位數,這樣的數據比起先 進國家不遑多讓。

     以大陸的幅員與人口規模,對抗新流感的策略必須有獨到之處,無法完全沿用外國經驗。比如疫苗生產,短期內以大陸的產能難以涵蓋數億人口, 光靠疫苗來防堵病毒的做法恐怕緩不濟急。民調也顯示,民眾對於疫苗的安全性仍有疑慮,接種比率恐怕不高。媒體報導,大陸當局決定依疫情與產量調整疫苗接 種,毋寧是正確的做法。

     新流感疫情的控制,除了是跟病毒作戰以外,也是世界各國無聲的公衛競賽,誰處理得好,勢必博得口碑,成為公衛典範。大陸這次的表現,顯然勝過了SARS時期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高齡化社會對策宜未雨綢繆【旺報  2009.10.29】

      重陽節剛過,大陸超過60歲的老人已占總人口的12.79%,失能老人達940萬,但福利機構僅能容納108萬老人。大陸已進入高齡化社會,老年生活、醫療與照護的重大負擔等問題,牽連層面廣大,需要未雨綢繆。

     在醫療方面,大陸目前已有相關保險,但老人的醫療需求遠超過其他年齡階 層,針對老人族群應另有醫療優惠,提供更好的保險給付。完善的老年醫療需要龐大的軟硬體建制,相關專業養成與院所設置在大陸方興未艾,未來宜朝老年專科醫 療方向發展,才能符合國外醫療分工的趨勢。失能老年一半以上都會合併失智,衍生不少情緒行為問題,使照顧更加困難,需要專業介入輔導才能事半功倍。

     另外,老年長期照護是最棘手的老年議題,即使先進國家都十分頭痛。失能老人照護費用龐大,一般家屬難以負荷,針對此點,大陸是要採行保險制度還是由國家社福部門承擔相關經費,應及早研議。

     目前國內外的老年照護取向,多以「在地老化」為原則,也就是盡力設法讓老人留在自家社區,一者因為這是老人熟悉的環境,無須重新適應,再者也可減輕床位負擔。因此,社區照護算是比較符合經濟效益的照護手段,舉凡居家服務、居家護理、日常托老、老人中心等,在台灣或日本都極具成效,值得大陸參考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大弱的是人文藝術【旺報2009.10.17】 

台大今年在英國《泰晤士高等教育》機構的評比裡,首度擠進全球頂尖100所大學排行榜單。成績似乎進步,但台灣的總體排名卻是四小龍中墊底的,甚至遠不如大陸,這是台灣高等教育的警訊。

     雖然擠進百大,但細看榜單可知,在亞洲,台大只能排到第16名。日本不用提,香港、新加坡、南韓,甚至大陸頂尖大學的排名都遠高於台大。 在前200名中,新加坡有2所,南韓、香港與大陸各有4至6 所,台灣只有台大1所!也就是說,台灣的高等教育水準,連在亞洲都算不上第一流了。反觀僅有幾所大學的香港,百大之內就有3所,其辦學經驗值得台灣參考。

     國際師生數量大幅落後

     如果依專業來分,台大在科技與生命學科的表現足可名列前50名,反而是社會科學與人文藝術學科排名落後。台灣的大學教育長久以來一向獨尊 自然科學,這又是一例證。大學教育應該以人文學科為發展龍頭,熟悉劍橋、牛津、哈佛等世界名校發展歷史的人都知道,沒有穩固的人文基礎,難以形塑寬厚沉穩 的學風,無法造就富有「宇宙精神」的大學。

     細看評分項目,其實台大在國際學者眼中評價很高,不輸多數前50名的大學,而是在教師與學生的比例、以及國際教師與學生數量上大幅落後。 未來五年五百億經費在運用上應參考此項評比,提升教師比例,並思考如何吸引國外人士。在人文社會學科方面則應求與自然科學平衡發展,才能提升整體高等教育 水準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崛起中國可以更柔美【旺報  2009.10.04】

中國早已脫離被壓迫的角色,應該脫下軍裝,帶著太陽般的笑容面對國際,走向世界的舞台。

中國在全球廣設孔子學院,是值得讚許的做法。做為文化古國,應將豐富的人文精神遺產推廣到全世界,這是中國人的驕傲,也是身為地球公民的使命。

在這轉介過程中,最困難也最重要的,就是中文的教學。中文學習的困難讓許多外國人望之卻步,連帶影響其接觸中國文化的意願。當局應結合民間與學界,大規模培育師資,提升教學技巧,吸引更多外國人學習中文。

     據報導,中國當局有意將中央電視台與新華社推向國際,此舉立意良善,但手法應求細膩。與其樣板宣傳,不如仿效BBC、NHK等著名國外媒體,製播兼具知性與美感的節目,潛移默化中傳輸新中國的形象。

     「近悅遠來」是孔子的政治理想,也是真正的大國風範,要達到這樣的境界,中國當局應有更柔性的做法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高鐵永續經營不悲觀【旺報  2009.09.24】

台灣高鐵董座換人,虧損的問題不會隨之煙消雲散,釐清營運困境、檢討因應策略才能找到出路。大陸的京滬高鐵預定明年開始營運,台灣高鐵的困境多少可供他們借鏡。 

全球高鐵大多數國營  

全世界的快速鐵路幾乎皆由國家興建經營,台灣的模式可謂絕無僅有,這是錯誤的第一步。聞名國際的高鐵鼻祖日本新幹線,草創之初也是由當時的日本國鐵擔綱,一直到80年代才私有化,轉歸民營。韓國的高速鐵路、英法間的「歐洲之星」亦然,更不用說投資高達2000億人民幣的京滬高鐵。蓋因快速鐵路興建成本龐大,事涉國家整體運輸政策,不容失敗。  

不少國家的高鐵營運初期皆有虧損。日本新幹線1964年啟用,1967年才開始獲利,但1971年就回收投資成本;歐洲之星1994年上路,至今仍年年赤字;韓國高鐵2004年發車,當時每日營運量才7萬多人,比台灣高鐵還少,但去年已超過每日10萬人。台灣高鐵的乘客數與全球經濟蕭條不無關係,未來將會水漲船高,毋須太過悲觀。同理,京滬高鐵啟用以後,營運量的成長恐怕也需一段時日。大陸各界對此引頸期盼,目前施工進度順利,通車以後勢必成為另一項現代化的象徵。

車站轉乘網值得關注  

台灣高鐵因為先天路線規畫與車站布點問題,導致轉乘大費周章,這是營運的最大瓶頸。日本新幹線啟用時,沿線的東京、名古屋、與大阪都有完善的地鐵系統,轉乘方便,連當時尚無地鐵的京都車站,公車系統也已四通八達。  

反觀台灣,高鐵沿線車站,除台北外幾無便捷的轉乘網絡,許多乘客必須開車遠赴車站,大大折損大眾運輸的原意。反過來說,這也代表台灣高鐵潛力尚未發揮。未來幾年,當中南部都會的地鐵系統陸續完工,轉乘方便以後,高鐵乘客必定大增。以此觀之,京滬高鐵的轉乘網絡亦值得大陸交通當局關注,偏遠車站最好設有免費接駁車。  

高鐵的舒適便捷無庸置疑,更是國家進步的象徵,台灣高鐵雖然至今虧損,但若停駛影響民生甚鉅,政府應宣示永續營運的決心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與大陸共享921重建經驗【旺報 2009.09.21】

      台灣發生921大地震轉眼已屆滿10年,災後重建之路迤邐行來,從初始的驚懼混亂到災區的新生再造,累積許多珍貴的實務經驗,可供四川地震災後重建做為 參考。四川素有「天府之國」美譽,台灣則自詡為「美麗的寶島」,但大自然帶來震撼教育驚醒眾人,對於土地、氣候、水利、生態種種自然因子,我們必須重新認 識,謙卑面對。地震學的研究,不論斷層帶的調查或是預警裝置的設計,這幾年來台灣都有進展,可供大陸參考。

     災後第一時間的援救與清理,台灣迅速整合政府與民間力量,並廣納國際援助,加上修訂法令與整編組織得宜,整個救災工作迅速到位,博得民眾 好評。發生大地震,原有的硬體設施與社會建制受損,此時單靠政府之力恐不足以因應劇變,任何國內外的救援資源,若有利於救災,都該以開放的心態評估是否接 受。

     重建應著重恢復生活

     四川地震已年餘,災區整建進入漫長的復原階段,由台灣的社區再造經驗可知,除了房舍的搭蓋以外,社區環境的規畫、災民生計的復甦、甚至老 人照護與孩童教育等日常問題,都是重建工作的一環。災區重建必須具備整體而長遠的眼光,以災民永久生活保障為考慮,結合各界力量長期介入。在台灣,志工、 學生、非營利組織持續關懷災區,與災民建立感情,許多人甚至落地生根,選擇長住災區,於是一座座新生的、具有嶄新特色的村落緩緩在廢墟中昇起。

     災民心理要專業輔導

     災民的心靈康復過程,首先需要心理醫療的專業介入。依台灣學界研究,即使到災後3年,仍有2、3成的災民罹患失眠、焦慮、憂鬱的症狀,而 台灣的自殺率在921地震後明顯攀升,直到這幾年才減緩,這都顯示災難帶來的心靈創傷多麼巨大。除了醫療以外,宗教、哲理、藝術、甚至任何善意的陪伴與傾 聽都有助於抒發苦難的心情、撫慰災民最重要的力量,就在於出自人性的真誠關懷。

     台灣學界與民間針對地震舉辦的各項紀念與研討活動,曾邀請不少美日等國人士出席,今適逢921的10週年,各項活動若能廣邀大陸與會,畢竟兩岸民情文化較為相近,或可互為借鏡,彌補歐美經驗之不足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大陸下一個60年該做什麼?【旺報 2009.09.15】

在60年前的天安門廣場與《人民日報》 上,「新中國成立,中國人民站起來了!」是當時中共領導階層一句的口號;但60年後,當慶典儀式與頌讚文章在同樣的場合與版面出現。對照一甲子前後的中國 大陸,確實也能夠自豪,然而,志得意滿之餘不應忘卻,中國必須走向世界舞台,證明自己的新生。

     「新中國」一詞喊了百餘年,代表一種想望,要讓積弱不振的舊中國走入歷史。這樣的企圖歷經幾個世代的努力,近20年來總算開始擺脫物質的 貧困、精神的自卑,一個富強的中國不再只是夢想。從人民生活水平、經濟的總體實力、社會文化的改革、軟硬體的基礎建設、到國家形象的提昇,中國大陸逐漸擠 身大國之林,而且發展潛力讓各國欽羡,這是百餘年來多少華人所企盼。

     新中國取代舊中國的努力卓然有成,這是現今中國人應有的自信。但切勿以此自滿,下一步應放寬視野,自我期許,打造中國的國際新形象,不只要擺脫舊體制,更要有迎頭趕上世界列強的雄心。

     擠身世界強國需要堅實的國力做為基礎,人口資源、經濟規模、軍事裝備與科技成就是硬實力,在這些層面,中國大陸已經找出發展之道,逼近先 進國家需要的可能只是時間;然而強大的身形還需有崇高的地位匹配,能在普世價值、文化議題與人類福祉上塑造典範,引領各國追隨,才是具備軟實力,而這一點 恐怕是中國大陸仍在摸索的課題。舉例來說,經濟固然躍進,貧富差距卻日益擴大,與社會主義的基本立論相左;物質建設快速成長,但人文藝術成就卻乏善可陳, 有損文化古國的美名;改革開放後採納市場經濟,但在西方國家經常伴隨而來的公民社會仍未萌芽。凡此種種,都是中國大陸下一個60年必須面對的課題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中國大陸汽車業的隱憂【旺報 2009.09.09】 

     原本業界預估中國汽車市場規模還要幾年才能超越美國,在經濟蕭條不對等的狀況下,今年可望提前躍居全球第1,而汽車產量也已穩坐世界第2,僅次於日本。

     汽車業的崛起已然成為中國經濟實力的指標之一,然而中國汽車業的發展,除了產量的提升以外,在製造品質、創新研發、與品牌形象上尚有努力 的空間。反觀台灣,雖然組裝代工多年,擁有雄厚的品管能力,但受限於市場規模,一直難以自創品牌。其實,結合大陸的市場規模與台灣的製造經驗,兩岸共同合 作研發新車,不失為互利共生之道。

     兩岸汽車業截長補短

     中國大陸年產汽車逾千萬輛,但外銷只有數萬之譜;大陸市場中,本地國產車只占1/4左右,絕大部分是代工的國際品牌,長遠來看,並非沒有隱憂。

     衡諸全球汽車工業,沒有一個汽車大國不擁有自己的大車廠大品牌,也沒有任何車廠能夠只靠內銷長遠生存。英國的經驗足資借鏡,當自有品牌因 為缺乏競爭力退出市場以後,汽車產業從此難以跟其他工業大國抗衡。韓國則是相反的例子,原本也是以代工起家,數十年來逐漸建立品牌形象,打進歐美市場,韓 國的現代集團已名列全球10大車廠之一。

     大陸平價車進口台灣

     大陸的汽車近年來試圖進軍歐美,但製造品質與安全等級一直不能讓國外消費者放心,這兩點恐怕是大陸汽車業發展國產品牌的瓶頸。除了跟國際 車廠持續合作,藉由技術轉移逐漸累積研發經驗以外,兩岸合作也不失為可行的途徑。在簽訂ECFA以後,兩岸汽車市場將逐漸結合,已有台灣廠商準備引進中國 大陸平價小車,而台灣近期推出的本土品牌休旅車應該也會向大陸市場叩關,兩岸廠商截長補短,應可創造雙贏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了解中國才能形成共識  【旺報  2009.08.12 】

中國的崛起已是大勢所趨,雖然擠身世界強國的夢想仍在未定之天,至少其經濟實力已日漸舉足輕重,難以忽視。台灣社會對中國愛恨交加,反應兩極,形成好惡 分明的兩股氣氛,造成人民意見分歧,甚至互相頡抗。無知易生誤解,這些成見有多少起源於對中國的不了解?正面、完整、公開的探究中國的一切,才是凝聚共識 的正途。

     大陸太大難以窺全貌

     中國的地理位置、文化傳承與台灣相近,使得不少國人直覺的認為自己了解中國,事實上,中國早已不是多數台灣人從課本、媒體、巷議街談所認識的片面印象。 許多人到過中國旅遊、經商、就學,都不見得了解中國全貌,因為這個國家實在太大;至於對更多從未踏上中國土地的人而言,就更加陌生了。奇怪的是,談起中 國,說到大陸,大部分台灣人都能發表意見,甚至大發議論,然而這些見解的基礎,恐怕是情緒的成分大過事實。台灣長期與中國隔絕,多年來刻意迴避接觸,許多 資訊因而無法公開傳播討論,不僅一般民眾欠缺認識的管道,政治人物能夠熟悉的也不多。

     資訊足才能理性討論

     舉例來說,大陸新娘來台以後,入境隨俗跟著婆家信仰宗教,但很多人不知道,大陸基本上是無神論,來台的大陸人不一定認同本地信仰的現象,應給予尊重。此 外,許多人驚歎中國的經濟成就,卻不知其貧富差距極大,內地與沿海有如兩個世界。無論採取何種態度面對中國,了解中國是所有台灣人不能迴避的責任。報刊媒 體的發行提供資訊的窗口,當然有助一般大眾認識中國。或許有人擔心,接觸越多,會導致一面倒地傾向中國,這樣的看法低估了民眾的判斷力。資訊充足,才能理 性討論;有了客觀了解,才能形成共識,做為擬定政策的依據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