侵略的代價【國語日報 2014.07.30】

今年七月二十八日是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,歐美各國紛紛舉行紀念儀式。

一戰的導火線是塞爾維亞學生普林西普,在波士尼亞射殺來訪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,遠因則是民族仇恨與利益衝突。巴爾幹半島本由土耳其統治數百年,但奧匈與俄羅斯都想染指,於是各自拉攏德法,擴張實力。偏偏德法又是宿敵,導致衝突越捲越大,英義等國陸續加入,形成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集團的對壘。

海明威在描寫一戰的小說《戰地春夢》裡說,「不見神聖,沒有榮光,犧牲宛如動物屠宰」。一戰持續四年,造成兩千萬人死亡,與奧德土俄四大帝國覆滅,甚至埋下了二戰的種子,可說沒有贏家。

今年是農曆甲午年,七月二十五日也是甲午戰爭爆發一百二十週年。日本在十九世紀後葉歷經明治維新,國富兵強以後,興起擴張企圖,把魔爪伸向鄰國朝鮮。一八九四年三月,朝鮮農民起義抗日,引發日軍侵入王宮,清朝因與朝鮮有宗藩關係,便派兵馳援,於是與日軍釀成衝突。

日本打贏甲午戰爭,獲取台灣,初嚐侵略的勝利滋味。一九一四年,日本因覬覦中國山東而對德宣戰,加入一戰。後來日本乾脆發動侵華戰爭,導致二戰爆發。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最黯淡的一頁,事實證明,人類為了貪婪的侵略野心,付出了慘痛代價。

arrow
arrow

    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