瘦肉精殘留上限 爭議多【中國時報 2012.02.07】

全球公告瘦肉精培林殘留上限(MRL)的國家,所依據的人體試驗,都來自製造瘦肉精的藥廠,在一九九四年所做的一份未出版(只呈給衛生機關)的研究。這份研究的方法,屬於單盲(主試者知道服藥與否)、小樣本(六名二十幾歲壯漢),原本設定為大規模抗氣喘人體試驗的前導研究,但因為療效不佳,人體用藥開發計畫中止,之後竟被挪做飼料添加物的無藥效劑量(NOEL)依據。

 六名受試者,分別服用五到四十毫克的萊克多巴胺(培林)一次劑量,然後檢查其心臟功能,結果發現服用五毫克者沒有任何心跳、血壓方面的異常變化。美國FDA於是以此劑量的五十分之一(安全係數),當成每日可容許攝取量(ADI),各國再依據此ADI 以及民眾飲食習慣,推算肉品各部位的MRL。

 藥廠靠這份報告,從美國FDA(一九九九年核准)到聯合國,闖遍各大衛生機構,眼看就要成為國際圭臬,卻在二○○九年被歐盟攔下。歐盟批評,該研究數據根本不能用來推估NOEL,而其衍生的ADI與MRL也就不成立。也就是說,各國(包括台灣)所訂出的瘦肉精殘留上限,不過是倚靠獨木支撐的危樓,經不起科學檢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