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說話的魚】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.散文三獎【自由時報 2010.11.28】

我以生物的演化歷程為題,參加一項徵文比賽獲獎,在頒獎典禮上遇見了小韻。她坐在我的前座,白皙的頸 背輕輕覆蓋著修剪整齊的髮尾,兩旁乾淨的耳垂點綴著湛藍的針狀耳環。輪到她上台領獎致詞的時候,我仔細端詳,嗯,果然是一位長相秀麗、打扮素雅的年輕女 子,穿洋裝走路慢慢,一下子吸引全場幾十雙目光。如果講台角落擺著白色平台鋼琴,幾個音符叮咚滾落,眾人會預期,接下來將聽到一首首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或者 義大利民謠,如輕煙在微風中裊裊揚起,從她嘴裡唱出。

她一開口,台下隨即冒出一些交頭接耳的嘈雜聲,窸窸窣窣的。母音口形誇張,聽起來一逕 污污嘔嘔,像含著一枚果核;脣齒音失了準頭,悽悽切切的時候,不是遲疑模糊,就是鋒利如刀;語音的聲線時而平板單調,將流水凝凍成冰石,時而變動突兀,有 如學寫字的小手逸出了紙面——原來是一位聽障女子,會場旋即安靜下來,深怕干擾了她吃力發出的音波。

我跟其他與會者一樣,眼耳瞬間被收服,無法從她身上抽離,心中卻不禁浮現我文章裡,那隻億萬年前率先攀爬上陸的魚。

浩 瀚的古大陸靜默得像一張風景明信片,那隻魚是天地創生多少年後,陸地首見的移動生物。甫從漆黑陰冷的海底脫離,新世界的景物彷彿粉刷了鮮豔的螢光漆,激烈 地撞擊眼球,更有溫暖的陽光與清新的大氣摩娑著肌膚口鼻,她通體舒暢,不禁想要張嘴驚呼,卻出不了聲,只噴吐出咻咻氣流——她忘了自己是一隻沒有聲帶的 魚。

這使我想起,當小韻幾週前接到得獎通知的時候,她會跟我一樣高興得振臂歡呼、跳起尖叫嗎?還是只用手語重重比出一個驚歎詞?抑或靜靜地在腦中想像頒獎場面,心跳加速微微出汗?

想像、行動與說話是宣洩情緒的三個管道,前兩者或不痛不癢,或耗時耗力,唯有發言出聲最合乎成本效益。

童話裡,美人魚必須用嗓子跟女巫交換雙足,可見聲音的重要。有腳才能移動,跨越空間與人聚合,聲音則是隱形的手腳,向四面八方延伸,用空氣的波動跟人接觸。

因此,對我那隻上了陸地的魚來說,除了四肢以外,最企盼得到的裝備就是聲音了。

我們常說「嬰兒呱呱墜地」,發聲的動作似乎是人的本能,實則蘊含一頁演化的血淚史。

首先必須有振動空氣的配備。

讓時間快轉如膠捲。千萬年過去,那隻瘖啞的魚,喉管之間慢慢長出兩片薄肉,靈巧得有如蜂鳥的翅膀,能夠快速拍動。她鼓脹胸臆,吸氣飽滿,然後加壓增溫,像引擎汽缸一般點火引爆——氣流瞬間激迸,衝撞聲帶,啊!的一聲,這世界開始有了語音。

但無耳不成聲,有人說還得有人聽,她還要再等候千萬年。

遠 方的誰,頭顱兩側歷經音浪的反覆敲錘,水滴石穿,終於在堅硬的骨頭鑿出小洞,引入聲響,震盪第一片感應敏銳的耳膜,復藉由聽覺小骨的槓桿放大,將空氣的波 動化成電流,導向中樞神經;當誰的腦中閃過電光石火,複製她的驚呼聲,然後訝異轉頭,追尋來源,說與聽兩者將不再是相互隔絕的孤島,終於可以用聲音穿越空 間,與人相繫。這一幕比「天雨粟,鬼夜哭」更震撼,那年的北半球因此出現一整季的永晝。

最後,聲音必須承載溝通訊息,否則只是鸚鵡學舌。

關 於語言如何產生,專家莫衷一是,至今只能藉由神話與傳說來掌握繁冗緩慢的演化進度。她持續捉摸脣齒位置,操練口舌肌肉,日落腳下,月升於頂,蒼茫的古大陸 就是她的練聲室。不知何年何日,她在荒野咿咿呀呀太久,引來頂空一聲喟歎,隨即天色陡變,語彙如雪花自雲端落下,一個個字詞好像長了眼睛,自動去貼附在相 對應的萬物,有如賣場裡五花八門的貨品標示,一切自此有了名字,方便她叫喚。

這是一段坎坷的歷史,它從來沒有逝去,反而濃縮成符碼,鑲嵌在每一顆受精卵的DNA裡,等候在生長、發育、成熟的十幾年之間重新搬演。

然而小韻,以及其他聽障人士,因著先天或後天的缺陷,被擋在這一堂課的教室之外,不得其門而入。她只能自修,用迂迴的方法仿效常人的發聲技巧,但少了正常的聽覺回饋,她聽不清自己的嗓音,就像無鏡化妝、閉眼走路一樣,難以精準流暢,不免跌跌撞撞。

於是所有的聽者都是替代的鏡子、嚮導。她從對方的眼神、表情、嘴形與手勢,間接體會自己的聲音帶給他人的感受,據以修正構音細節。

這麼辛苦的演練,無非是要走進人群。開口說話,透過空氣的震動,將說者的口舌與聽者的耳朵連結起來,而口舌與耳朵的背後就是人的內心,說與聽的互動其實是靈魂的水乳交融。

「連結人群」,手機業者的廣告口號,主打的不正是聲音的亙古用途?「華生,過來一下,讓我看看你。」一百多年前,電話的發明人貝爾在家中的實驗室,將嘴巴覆在斗大的集聲筒,提胸吸氣,用力說出第一句透過電流傳播的話語,直達助理的耳朵,其動機不與億萬年前的那隻魚相似?

貝 爾的母親天生重聽,一家人在客廳談天說地的時候,小貝爾會將嘴巴覆在母親的額頭,用低沉的音調解說內容(骨頭可以傳導聲波)。瘖啞者極少全聾,對中低頻、 大音量的聲響多少可以感受,小貝爾想要破除籠罩母親一生的「不人道的靜默」,因而矢志投入聲學的研究,希望幫助她們找回聽覺,卻無意間發現了電話的傳聲原 理。

從聲帶的誕生、耳朵的出現、語言的創造、到電話的發明,生物連結生物的企圖愈來愈成功,空間已被跨越,僅剩時間的藩籬尚未突破了。

就在貝爾發明電話後幾年,上帝說,讓愛迪生登場吧!於是他帶著留聲機來到世上,扮演另一隻企圖說話的魚。

愛迪生從小深受重聽之苦,珍愛聲音超過常人,他長年思索,如何才能凝結無形的聲音,將其化做可以觸摸的實體,以供反覆重播,傳諸後世?感謝愛迪生,有了錄音技術,我才能用手機將小韻的演講保留下來,蒐藏這份偶遇的感動。

自此,遠處的、逝去的聲音,都能藉由科技穿越時空,瞬間來到跟前,生物與生物彼此緊緊倚偎,相濡以沫,人與人實已連結為一整體。

小 韻繼續致詞,過程裡完全未提及自己的聽障問題,似乎不須對人解釋什麼,若無其事,這使我想起我的叔父。他從小有舌繫帶沾黏的毛病,開口動輒遭到訕笑,即使 後來藉由手術改善,那些兒時的譏諷已經深埋心底,成為無聲的鬼臉、永遠的人際鴻溝。如果沒有孩提時的構音障礙,外號木頭人的叔父還會這麼沉靜退縮嗎?我好 奇。許多聽障人士從不在他人面前開口,即使私下演練多年,總跨不出第一步,我因此欽佩小韻的勇氣,也猜想她的家人必定也像貝爾一樣,以愛為工具,鑿穿了小 韻周遭那堵隱形的隔音牆。

小韻急於從無邊無際的靜默之中出走,我聽說某些精神病患卻想要擺脫永恆的嘈雜。幻聽,那寄居在患者耳殼內的齧齒動 物、趕不走的訪客,於白晝,它爬出蜿蜒的耳道,杵在病患的耳洞旁鼠言鼠語,極盡詆毀譏諷之能事;夜眠時分,宿主的頭顱觸枕,它彷彿保有一絲憐憫,或者自己 也已疲累,始緩緩踱回巢穴,還給病患僅有的安寧。

幻聽是失控的內在之聲?有此一說。或許我們聽過的一切語音,儘管外在聲波像漣漪一般漸行漸 遠終至止息,一旦曾於腦海激起浪花,必定留下痕跡,堆疊在記憶的書庫裡,有如新上架的館藏。白天,它隱身在常人的心底低喚,或為提醒,或為惕厲;夜晚,當 意識的守門員鬆懈,它在夢境變裝登場,取信於人;而於精神病患,它便於聽覺中樞據地為王,恣意妄為。

許多精神病患耽於自言自語,寧願退縮在房內跟幻聽對話,也不想與人交談,或許對他們來說,其歸屬感早已由現實抽離,寄託在另一個虛幻的社群了。

小韻的致詞內容,用字簡潔儉省,文意連貫流暢,與口音的跌宕迥異,明顯是事先擬稿、背誦而成。她能用聲音思考,像我現在一樣,聽見自己的內在之聲稱頌著她的美貌與勇氣嗎?

認知心理學說,思考是聲音與光影遺跡的內在搬弄,人想事情,不過喚出往昔的聲光印象,在腦中加乘刪減、衍伸濃縮,得出一綜合體,然後比對現實情境,做出裁決與選擇。

如此說來,天生聾聵之人,豈非只剩視覺資料得以在心中運作?也就是說,一般人用聲音想事情,甚至閱讀的時候也要在心中默念,那麼小韻呢?是腦中自有一面無形的黑板,所有意念必須化做文字寫在上面?抑或心底的螢幕隨時有纖纖十指比出手語?

我 寧願想像小韻的神經中樞,因為說話不易,在長年用語儉約的磨練之中率先升級,成為人類思考模式演化的先驅。會不會她已能出口成章,讓那些鏗鏘精實的感言直 接自腦中升起,脫口而出?未來的人類或許能用文言文構思,省去白話文的繁冗囉唆,人際溝通、訊息傳達將變得更為扼要有效率,符合節能減碳的要求。

環保專家警告我們,地球正在暖化,世界各地氣溫逐年攀高,而依照物理學原理,空氣將變得稀薄,聲音的傳導效率隨之變差,未來,人們交談可能得以嘶吼為之,屆時,說話這件事變得如此費力,每個人都將就教於小韻,學習用精簡的語言思考。

想到這裡,我彷彿看見台上,一個個斑駁生鏽的宋體鉛字從她粉嫩的雙唇走出,踢著正步列隊行來。

回過神來的時候,小韻的致詞已近尾聲,她說得愈來愈滾溜,構音的障礙逐漸消失,我原本緊繃出汗的耳道也跟著鬆弛,沉湎在聲波的按摩之中。肅靜的講堂,此時從外頭花園飛進一隻蜜蜂,似乎也被她香甜的嗓音吸引。

「連結人群」,嗯,多有說服力的一句廣告詞,簡單幾個字總結我那隻說話的魚千萬年的努力,也說出我現在的願望。「我可以要妳的手機號碼嗎?」我在心中練習這句話,等她回座。 ●

 

【評審意見】

想像的延伸與剪裁

◎張瑞芬

這篇文章我一見就非常喜歡,僅僅次於對〈六色的原罪〉的激賞,在眾多佳文中,它展現的天生敏銳度與文字掌控能力,都說明了作者是非常有潛力的。

〈說 話的魚〉落筆不俗,以「爬上陸地的魚」來比喻聽障者的失能,從頒獎典禮現場巧遇的聽障女子身上,開始浮想連翩,從人類的發聲到語言進化、電話的發明,兼及 幻聽與精神病患語言與邏輯的失序,結尾拉回原點,巧妙地以向她要手機號碼收束。這篇文章的難度,在於必須將各種可以延伸的聯想適當剪裁,而不顯板滯或牽 強,作者正是在這些細微地方做了很好的處理,因此文氣舒徐有致,銜接緊密,主題的延伸性很好,語言精準而有魅力,足見作者的才華非屬一般。吳晟老師對此文 特別給予最高肯定,我也認為,此文即使奪冠,也算是實至名歸的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真的不是韓國人的錯」【自由時報 2010.11.24】

楊淑君回國後說,「真的不是韓國人的錯」。當事人的一句話,已經說明一切;那些轉移焦點,將矛頭指向韓國人的誑語可以休矣!

筆者曾數度到韓國自助旅行,遇到的韓國人都非常友善。有一次在夜晚的首爾街頭迷路,向一位韓國大叔問路,雙方比手畫腳許久不得要領,他索性領著我穿過大街小巷,走了二十分鐘到目的地,道別時還比出大拇指讚揚台灣。

韓 國人與台灣人無冤無仇,在這次事件中也無選手與楊淑君競爭,為什麼要對台灣不利?行為必須有動機,楊淑君被判失格以後,是誰拿到獎牌?誰又在事件發生後最 先誣指楊淑君「作弊」?馬政府放縱口沒遮攔的官員、媒體煽動反韓情緒,誠如美聯社所說,「明顯避免指控中國」,台灣人應清楚箇中原因,不應在此時被人拿來 利用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請問 你是哪一國的【自由時報 2010.11.20】

楊淑君在中國被欺負,全民力挺,連遲鈍的馬政府最終也出來說「不接受任何指控」,然而卻有少數泛藍媒體,試圖把事件描寫成我方教練團的可能疏失,還暗諷台灣人群情激憤不過是「民粹」、「國族主義」。

楊 淑君不是跆拳道新手,當她蹲坐場內痛哭,不要說台灣人,連外媒看了都知道,她必定受了極大的委屈才會有如此情緒反應,但泛藍媒體第一時間就說「楊淑君可能 穿了被禁用的電子襪而不知」,試圖把事件描繪成「羅生門」、「一團疑雲」,以藉此指稱民眾對於中國的撻伐不過是「廉價的憤怒」。

事實證明楊淑君的襪子根本沒問題。當同胞在異鄉遭受不平待遇,泛藍媒體竟還能保持「冷靜客觀」,對照其他台灣媒體在廣州賽後記者會怒嗆中國官員的表現,實在讓人有「你是哪一國媒體?」的錯覺。

泛藍媒體一向把台灣人抗議中國粗魯對待的集體表達,矮化成「國族主義」,但如果連中國媒體「楊淑君作弊」的說法,都不能激起他們同仇敵愾之情,其國家認同值得懷疑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馬導 馬神【自由時報 2010.11.13】

馬總統宴請司法首長,對於阿扁二次金改案一審無罪的判決表達不滿,果然,最高法院馬上對於龍潭購地等案做出三審宣判。馬總統,這樣一來您總算滿意法官的表現了吧?

龍潭購地等案三審定讞,阿扁等於在法律上首次被定罪,馬總統總算可以向藍營支持者交代了,尤其五都投票在即,在這個時機三審判決出爐,效用最大,對於提振藍營士氣與馬總統的民意支持頗有助益,恭喜馬總統了。

馬總統訓斥司法人員說,「二次金改案的審判不符社會民眾期待」,這是什麼謬論?堂堂法學博士,書讀到背脊,竟使用這麼民粹的理由來批評司法,難道要以人民投票表決取代法官審判?馬總統不僅干預了個案判決,甚至已玷汙相關案件後續的審判公正性。

最高法院趕在這個節骨眼宣判,真的把案件查清楚了嗎?法官沒有因為馬總統的關切,倍感壓力,而被迫做出「符合社會民眾期待」的判決嗎?在馬總統的操弄之下,扁案的判決已經失去說服力,淪為政治工具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〈急救過程〉急救壓胸 老年人經不起啊【自由時報 2010.11.07】

我是一名老年科醫師,行醫十餘年,老實說,一直到最近幾年我才漸漸注意安寧照護的觀念。

二 十幾年前還在念醫學院的時候,同學的阿嬤大腸癌末期住院,我前去探望。阿嬤無法進食,嚴重脫水,連點滴都打不上,但醫師不放棄治療,為了插「中央靜脈導 管」,拿一根長針在阿嬤鎖骨下方戳了又戳,不慎把肺泡刺破,阿嬤喘了起來,最後導管沒插上,反而多插了胸管,沒多久就過世了。那時的我不覺得這樣的做法有 什麼不對。

畢業以後當住院醫師,值班時經常遇到老年病患在病房斷氣,護理站呼叫「九九九」,這時我會快速前往支援,展開CPR。有的老人家體格瘦弱,骨骼酥脆,根本經不起急救壓胸的動作,手掌一落下,肋骨劈啪劈啪斷裂,最終沒有救起,徒增病患痛苦。

台灣的醫學訓練重「治病」輕「救人」,醫療人員普遍缺乏完整觀照生命的能力。此外,少數醫師或許為了增加收入,為末期患者施行不必要的檢查或治療,雖不違法,但就醫學倫理而言並不妥當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生命價值 不該因財富有差【聯合報  2010.11.05】

各大醫院VIP門診、指定醫師費存在已久,衛生署長楊志良敢出面扭轉積習,令人敬佩。其實這類出於財務考量的做法,遊走醫學倫理邊緣,短期或許有助於醫院營收,卻是以整體醫界的形象為代價。

「病情最嚴重的,得到最迅速的治療」,除此之外,任何人不論貧富貴賤,一律得排隊,遵守先來後到的規則,這不僅是基本的醫學倫理,更是對生命價值的尊重,不能因為財富而有差別。

或許有人會問,其他行業都能發行貴賓卡,何以醫業不宜?誠如楊署長所言,健保資源人人得以平等取用,不能獨厚有錢人,此其一。此外,其實更讓人憂慮的,是醫業救人濟世、扶助貧弱形象,恐隨著一筆筆VIP門診的巨額掛號費、富人服務費,正一點一滴流失中。

也有人說,健保底下,某些病房費、治療費不是也有部分負擔或自費?VIP門診額外收費何以不能比照辦理?錯了!除非該院所全部改為VIP門診、該醫師只看VIP門診,否則就是差別待遇,歧視付不起的病患。

拎著醫事包,騎著腳踏車,不畏風雨趕往偏僻村落,到低矮平房的窮人家裡看病,難道不是醫界先賢留下的典範?如今怎會丕變,成為五星豪華診間裡,喝咖啡看雜誌的VIP隨傳隨到的專屬御醫?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對他們,學弟妹別太天真【自由時報 2010.11.03】

教育部發函給台大PTT八卦版主,轉述民眾投書說,希望能「將意圖左右PTT使用者意向的黨工們請出學術網路」,並加強管理政治言論,「還給使用者一個乾淨的園地」。看了這樣的新聞真有時空錯置的暈眩感,彷彿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校園。

筆 者是台大校友,當年與室友在宿舍內組織地下社團,主張民主與獨立。我們秘密集會,嚴格過濾出席者身分,但說也奇怪,國民黨籍的教官就是有辦法獲知我們開會 時間、討論主題,甚至以「在宿舍違規使用電器為由」,當場破門而入,要將我們移送訓導處,結果在筆者據理力爭之下,教官才知難而退。如今教育部的做法不正 是如出一轍?誰是黨工?怎樣才是乾淨園地?說穿了不過是變相箝制言論。

切莫天真地以為在民主時代不會有這類做法!台灣這兩年新聞自由度明顯倒退就是一個明證。出身獨裁時代的統治者,口頭上鸚鵡學舌講著時髦的民主語言,骨子裡未必真正信仰民主;他們瞧不起庶民百姓,不放心年輕學生,但又不敢明目張膽伸出髒手,於是用迂迴手段壓制異己,相信學弟妹們看得很清楚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醫師指定費 讓醫者失格【中國時報 2010.11.02】

衛生署以違背醫學倫理為由,禁止醫院收取「指定醫師費」,理至易明,想不到引起醫界反彈,質問「法源」何在。

     「我將不容許地位的考慮,介乎我的職責和病人之間…」,《醫師誓詞》寫得很清楚,不能因為病人的貧富貴賤而給予不同的醫療待遇,如果看某 些醫師必須付指定費,等於將付不起的病人摒除在這些醫師的診間之外,違反誓詞精神。同樣的道理,「公平正義」是醫學倫理四大原則之一,醫療資源必須讓所有 民眾共享,任何人皆有同等取用的權利,不能因為金錢多寡而有歧視。醫療的神聖傳統,就在於以人道之手,弭平社會的不公,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取健康。

     如果指定醫師費在倫理上可被接受,醫者將淪為商品、富人附庸。醫療之前人人平等,是台灣社會難得的美好圖像,醫院經營再困難,也不能巧立名目,遂行差別待遇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颱風天何妨改成彈性休假【中國時報 2010.10.24】

為了颱風假宣布時機,宜蘭縣政府連續兩年被縣民罵翻、高雄縣市彼此鬥嘴,類似狀況每年一再重演,都是因為現行颱風假設計太過呆板。

     目前制度全憑氣象預報來判斷是否放假,但目前科技仍難準確推估風雨,導致縣市長患得患失。太早宣布,翌日若風雨不大,街上到處是逛街人潮,會被批浮濫;但硬撐到「兵臨城下」才決定,民眾早已出門,又違背預防本意。

     為什麼不把颱風假改成彈性休假,待風雨過後再來判定是否補上班?只要颱風一來,警報涵蓋縣市即可寬鬆地考慮停課停班,再視第二天風雨狀況判定放假性質—若風雨真的很大,性質上就是颱風假,這時民眾老早待在家裡,不會到了公司學校又得折返;如果預報不準,可挑個週末補班補課,減少產業課業損失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別作秀插花【自由時報 2010.10.24】

蘇花公路坍方釀災,受困遊客早上十一點就撥打一一九電話求救,但中央直到傍晚才全面啟動救援,甚至當晚才有部長級官員前往坐鎮,應變太過遲鈍,而原因恐怕在於指揮系統被打亂了。

救 災應有明確權責劃分,現行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是內政部長江宜樺,但為什麼民眾在媒體上看到的都是馬總統?他熟悉救災專業嗎?例如前晚馬總統親自上陣主 持應變會報,竟爆出「龜山島有香客受困!」之語,讓宜蘭官員當場傻眼。當災後百廢待舉,交通不便,馬總統竟還大陣仗開拔到宜蘭勘災,惹來災民嗆聲。這些救 災事宜難道不能交給指揮官嗎?馬總統這樣到處「插花」,對救災有幫助嗎?

蘇花公路坍方後七、八個小時才有中央級官員前往調度,難道也是為了等候馬總統的指令?當天從早上十一點到晚上七點之間,不只公路坍方,恐怕連中央救災指揮系統都崩潰了! 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