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尖陀螺最近成了學童新寵,每當下課鐘聲一響,許多人手掌一翻,手指一彈,便這裡那裡跳起一支支陀螺的旋轉芭蕾舞。

人類玩陀螺已有上千年歷史,然而陀螺是誰發明的?最早在哪個國家出現?猶待考證。陀螺的台語為什麼叫「干轆」?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。

小孩流行玩陀螺,也有一段很長時間,但每個世代的陀螺種類並不一樣。阿公阿嬤小時候玩的是傳統木陀螺,把棉線纏繞陀螺身體,再往地上用力一甩;爸媽可能玩過響陀螺,也就是轉起來會嗡嗡叫的陀螺;而兄姊或許還保留帶有發射器的戰鬥陀螺。

陀螺轉動以後,為什麼就不會傾倒下來,甚至可以站在指尖上維持平衡?這是因為物理學上的「角動量守恆原理」。沒聽過這樣的原理?何不暫時拋下指尖陀螺,上網或上圖書館研讀相關資料?

陀螺不管再怎麼轉,它的轉軸始終保持固定方向,而因為這樣的物理特性,使得陀螺儀成為重要的航行指針,等於是飛機的眼睛。陀螺還有哪些應用?值得進一步探討。

吳晟在〈負荷〉一詩,把父親為了子女辛勤工作,比喻成孩子手中拋出的陀螺,讀來生動感人。除此之外,能不能發揮想像力,把陀螺比擬成其他人事物,以做為寫作材料?

發揮創意,找到陀螺的各種玩法,不只讓陀螺在指尖,也在腦海轉呀轉,才是聰明玩家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士林地方法院在輿論壓力下,未將內湖小燈泡案王姓兇嫌判處死刑,是一個勇敢的決定,可惜判決理由犯了嚴重錯誤。
判決書說「王嫌罹患思覺失調症,已形成妄想,認為自己是堯帝,所以要砍庶民的頭,這樣就會有四川嬪妃來相伴」,顯然王嫌犯案時,內心已經被妄想思考盤據,行為自主空間明顯壓縮,而判決書也說,「他殺人係基於思覺失調症之驅動」,既然如此,怎麼最後又認定,「行兇時並無《刑法》19條辨識能力或自控能力減弱之情形」?顯然誤解了《刑法》19條的立法意旨。
《刑法》19條減刑規定的內涵為,「因『精神障礙』導致『辨識違法能力』或『行為自控能力』顯著受損」,剛好對應於司法精神鑑定的三個法則:達倫法則、馬克諾頓法則與不可抗拒衝動法則。

精神醫療不彰悲劇

達倫法則是說,「如果兇嫌沒有罹患精神疾病,還會犯案嗎?」如果王嫌當初沒有罹患精神病,或生病以後接受充足精神醫療,很可能就不會犯案。馬克諾頓法則是說,「犯案當時能否知道行為本質與對錯」,這法則在台灣《刑法》被改成「能否辨識行為違法」。王嫌既然認為自己是堯帝,試問,皇帝殺人會犯法嗎?會被關嗎?顯然,王嫌行兇時被妄想思考主宰,已欠缺辨識行為本質的能力。不可抗拒衝動法則是說,「警察如果站在兇嫌旁邊,還會不會犯案?」一個自認是皇帝的人,當然也不會害怕警察,因此少了自控能力。 
判決書用「王嫌會買刀、會等待時機、會把機車騎回家避雨」為理由,認定其「辨識能力正常」,試問,一個連買刀、避雨都不會的人,不是失智就是智能不足,還能夠殺人嗎?精神病患犯案時的辨識能力,應就幻覺或妄想思考對其行為自主能力的壓迫宰制程度來認定,而不是用失智與智能不足那套邏輯來判斷。 
王嫌在行兇前兩年曾送醫,但因《精神衛生法》的強制住院規定太過嚴苛與繁瑣,而未能住院,從此未再接受精神醫療。小燈泡案的本質,乃台灣精神醫療功能不彰所導致的悲劇,而非純粹的治安事件,如果再用錯誤的判決理由將責任完全歸咎於精神病患,將是錯上加錯。 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北投殺女童案兇嫌龔重安,近日二審被高院判無期徒刑,與一審相同。沒判死刑是合理的,但判決理由卻越改越錯。

高院先說,「龔重安長期受幻聽、妄想、偏邏輯(不合邏輯)思考影響,情緒與行為改變,卻因欠缺病識感而未向親友求助或就醫」,後又說,「龔重安僅為處理主觀上認遭人監控、議論,未思以就醫等正常管道求助,竟選擇以殺人,藉由司法介入來處理上述壓力」,沒有自相矛盾嗎?

「沒病識感」意指不認為自己有幻聽、妄想等精神症狀,反而堅信被議論、被監控確有其事,這不只是所有精神病患的共通狀況,更是精神病的定義所在!一個「沒病識感」、不認為自己生病的人,當然不會去看病,怎麼高院會認為他能夠也應該選擇就醫,而非靠被判刑來處理精神病?

精神病患一半以上曾自傷,九成以上有抽菸習慣,他們之中,很多人本來就靠著看病吃藥以外的各種方法來處理精神病。龔重安沒就醫,而是想到藉由被判刑來處理幻聽與妄想,這是精神醫療功能不彰與社會支持網絡薄弱的表徵,怎麼把責任完全歸咎於病患本身?

一、二審判決理由的共同錯誤是,一方面認定龔重安長期罹患思覺失調症,受幻聽、妄想與偏邏輯思考影響,另一方面卻又認定其行兇時,辨識與依辨識而行為之能力絲毫未減弱,實有嚴重矛盾。在精神病患身上評估辨識能力,重點並非「能否買刀、知道逃離現場、清楚法律責任」,那是失智或智能不足才有的問題,而是應該詳查,精神病患是否因為無法辨別精神症狀真假,導致思考與行為選擇能力降低,而影響了犯案與否的決定。也可從反面來看,亦即如果龔重安沒有罹患思覺失調症,不受幻聽與妄想干擾,他會殺人嗎?

一審判決龔重安免死,理由是符合兩公約的精神障礙條款,但不可教化,二審卻認為龔重安不符合兩公約,但可教化,兩級法院的判決理由竟南轅北轍。龔重安都因罹患精神病而胡亂殺人了,還未達精神障礙嗎?精神病患最需要的是足夠的藥物治療,而不是「教化」,事實上龔重安如果及早接受藥物治療,很可能就不會殺人。一個國家未讓精神病患獲得治療,等到犯案以後再用偏頗的理由來判刑,這是醫療與司法的雙重錯誤,未來上級法院應予以改正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舞台聚光燈亮起,一雙穿白襪黑鞋的彈簧腿,隨著音樂節奏在地板上優雅滑出「月球漫步」,台下爆出瘋狂喝采。音樂結束,男子掀帽亮相,那張臉孔顯然並非麥可傑克森本人,但歡呼更加響亮,因為大家知道這是模仿秀。

日本戰國時代,武將為了欺敵與避禍,常找長相酷似的人當替身,導演黑澤明便以此為題材拍了電影《影武者》。《世說新語》記載,曹操因擔心自己太醜,壓不住外交場面,曾找一位帥哥假扮自己,這是「捉刀」一詞的典故由來。

從古到今,改頭換面、飾演他人,不是為了娛樂表演,就是有政治目的,用意明確,但近來卻有一位高中生穿起別人的制服,假冒同學接受媒體訪問,就只為了「開玩笑」。

冒名頂替若被發現,代價不小,實在不好笑。兒少的這類舉動,最常發生在考試後。考卷發下,分數難看,卻又必須拿到家長的簽名,於是有人動起歪腦筋,模仿爸媽筆跡後自己簽。這類事跡敗露以後,不只會被師長懲處,更可能觸犯偽造文書罪。此外,假冒他人的惡名若散播出去,也將對自己的信用造成影響。

有人認為該名同學「頗有創意與表演天分」,但才華應該發揮在正途,而非用來愚弄別人。出借制服,容許他人假冒自己的同學也該警惕,別人提議的非法協助不該接受,否則只會損人不利己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位外國觀光客在捷運站的路網圖上比來劃去,似乎找不到路線,這時,路過的本地人會有什麼反應?

如果是在香港,可能什麼事也不會發生;如果是在赫爾辛基,一定有好幾個人蜂擁過去問一句「你需要協助嗎?」;而如果地點換成了台北呢?

去年來台外國旅客已突破一千萬,大城小鎮、古蹟景點,經常可以看到熱切探索台灣的外國朋友。為什麼人家愛來台灣旅遊?除了美食小吃、故宮國寶以外,就屬台灣社會瀰漫的濃濃人情味最吸引人了。

台灣人遇見陌生人,即使是外國人,大都真心對待、熱誠互動,而對方若需要幫忙,一定伸出友誼雙手,讓人家感受到溫暖。台灣之所以屢次被國際媒體評為對外國人最友善的國家,道理在此。

雖然如此,還是有不少台灣人,或因害羞,或因語言不通,對於需要協助的外國旅客視若無睹,殊為可惜。幫忙指路帶路、告知車班、介紹知名景點與美食,雖是舉手之勞,卻能帶給外國朋友不少方便,也可提升台灣形象,這是最簡單的國民外交。

兒少年紀雖小,也可在大人督導下幫助外國旅客。比如,在餐廳裡看見外國小朋友不懂得怎麼吃火鍋,竟把生的蔬菜拿來當沙拉,這時便可從旁說明提點。離開餐廳時,當外國友人頻頻道謝,記得嘴角揚起講一句:歡迎來台灣玩,祝你們旅途愉快!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瓊瑤為了是否幫重度失智合併中風的丈夫「插管」,曾百般掙扎。「插管」二字容易混淆,一般在醫院裡意指為不能自主呼吸的病人進行「氣管插管」,但瓊瑤丈夫需要的是「插鼻胃管」。

插鼻胃管是常見的維生措施,只要病人暫時不能或不宜經口進食,便會插鼻胃管。絕大部分後來都能習慣,與氣管插管不能相提並論。

有人希望自己「活得精彩、走得帥氣,不要管子!」但拒插鼻胃管而渴死餓死,是最不帥氣的走法,絕大多數家屬也不忍心這麼做。

以瓊瑤的先生來說,在中風後插鼻胃管,乃為了暫時提供養分,等到吞嚥功能恢復便能移除,未必需要永久置放。反之,若堅持不插鼻胃管,那麼病人將會一點一滴消瘦,更是折磨。

現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不插管條款乃適用在末期病人,但重度失智病人可存活數年,而中風病人度過急性期以後短期內也不會死亡,絕非「末期病人」。

即將在後年施行的「病人自主權利法」規定,極重度失智病人若生前已預立醫療決定,不願插鼻胃管,那麼醫療人員得不施行該等措施;然而極重度失智病人能活多久、會不會痛苦,臨床上難以評估,若真的不插鼻胃管,未必符合人道。

臨床上常見嚴重失智失能老人家,幾乎對外界已無反應,但家屬還是希望插鼻胃管繼續照顧。這些家屬不為財產,也非盲目盡孝,而是只要看到老爸老媽還有一口氣在,便感到踏實溫暖。人不只為自己而活,也為愛你與你愛的人而活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位曾罹患重度憂鬱症的女作家,以自身「青少年時期被補習班老師誘姦」的創傷回憶,寫成小說;然而,就在小說出版後不久,也傳來她自殺過世的消息,這樣的人生境遇,頗為類似美國早夭女詩人普拉絲。

普拉絲從青少年時期就罹患憂鬱症,多次進出精神病院,後來遇到名詩人泰德休斯,普拉絲對其丰采與才華大為折服,不僅因而走上寫作之路,兩人也結為夫妻;但婚後泰德休斯出軌,普拉絲受到嚴重打擊。她最後一本著作是自傳體小說《瓶中美人》,書中影射了泰德休斯的外遇情節,小說出版一個月後,她自殺離世,死時三十歲。

一般認為書寫具有療癒功能,可藉由文字敘述整理生命經驗、抒發當下情緒;然而,文學的療癒功能有其極限,如果當事人的身心狀態尚未平穩,就貿然對深層創傷經驗進行大規模的自我挖掘,可能弊大於利。

寫自傳體小說是一種回顧與反芻,而對一個曾罹患重度憂鬱症的人來說,進行這樣的動作最好謹慎,因為有可能透過鉅細靡遺的文字回溯,把自己又帶回到當初受創的場景,造成二度傷害。在憂鬱狀態下,人容易鑽牛角尖,一直往負面人事物回想,使得情緒更加低落,而情緒低落以後,又更會往負面回憶裡鑽,形成惡性循環,難以自拔。

即使憂鬱症已獲穩定控制,要進行「青少年時期被老師誘姦」這樣沉重的書寫,也最好確認,自己是否已從這段創傷回憶走了出來?如果還沒走出,應接受心理專業協助,而非藉由書寫來自我療癒。

書寫創傷回憶的另一個常見意圖是控訴與報復,亦即藉由影射手法,將加害人的行徑間接公諸於世,台灣文壇先前已有類似作品出現。只是往往還沒傷人就先傷到自己。

自我揭露式的文學創作,常因赤裸真誠地書寫打動讀者而受到歡迎,然而,這類書寫最大的副作用,是作者下筆時如果處在情緒風暴之下,什麼都敢寫,一旦情緒平穩之後,看到那些回憶被印成鉛字,卻未必能夠消化。出版社見到這類創作應謹慎辨認,到底是勇敢地自我挖掘,還是尚未學會煞車的創作生手所做的激情演出。真正有文學價值的創作,即使是書寫創傷回憶,都必須在作者身心狀態穩定下才能完成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電視劇《通靈少女》描寫一名高中女生利用課餘,在宮廟以民俗方法為信眾處理疑難雜症的故事,上映後受到歡迎,在網路上蔚為話題。

幾十年前,家中若有小孩哭鬧或身體不適,不少父母會帶去神壇收驚或喝符水,但隨著醫藥發達,這類民俗療法已日漸式微。

然而現今仍有不少人以「附身」、「中邪」來解釋精神疾病或心理現象。近年發生的幾起中學生集體手抖或作嘔的事件,曾引來靈異之說,其實這些表現都屬於醫學上的解離或轉化(歇斯底里)症狀,並不神秘詭異。

從古到今,人們對於「人為什麼要活著?」「人死後有沒有靈魂?」「世上有沒有鬼神?」這類問題充滿好奇,而針對這些問題所形成的一套想法,包括假設、推論與主張,便是信仰。

信仰是尋找生命意義的管道之一,也能帶來撫慰心靈的力量,然而遭遇生活難題時,最重要的是面對現實,尋找可行的解決之道,而非聽信無稽之談,流於迷信。

人一迷信,理智就會被蒙蔽。神棍之所以能夠詐財騙色,都因被害人在健康、事業或家庭方面出現危機時,六神無主,無法理性面對,而給人可乘之機。

信仰帶來平靜,給人力量,迷信卻是搞頭人暈頭轉向,花錢找罪受。尋求心靈寄託時,務必多方探詢對方來歷與口碑,慎思明辨,才能真正趨吉避凶,獲得助益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德國,政治人物若沒讀過歌德、湯瑪斯曼,不可能獲得選民青睞;在日本,捷運車廂裡隨處可見捧讀口袋書的人;但在台灣,這些年調查顯示,平均每人每年只讀兩本書,而且以奇幻、推理小說最受歡迎。

台灣人在小學階段,八成有閱讀習慣,但上了國中以後,因為課業壓力接踵而來,許多人只讀教科書,而出社會以後,不用再應付考試,就什麼書都不讀了。

閱讀習慣宛如一棵樹,從小扎根深厚,長大後才能開枝散葉。閱讀扎根之道,首推涉獵經典。世界文學名著、人文思想理論、科學實證文章等嚴肅書籍,雖然初讀生硬,一旦能窺堂奧,便會愛不釋手。

閱讀經典是一生的讀書計畫,現在讀不懂沒關係,當閱讀能力提升以後重新翻閱,就會有新的領悟。要提升閱讀能力,可先由概論性質的書籍得到粗淺的認識,再向名著與典籍叩關。

語文能力對於拓展閱讀版圖相當重要。要讀中國古籍,文言文必須另下功夫,而要讀歐美名著,若能嫻熟外文,不只能領略原文之美,也可免除翻譯的隔閡。

常寫文章的人都知道,有了創作經驗以後再閱讀別人著作,更能探查箇中書寫技巧,增添閱讀樂趣。

從小培養閱讀習慣,努力種下知識之樹,長大後即使未能雄霸天下、富甲一方,也能擁有一座性靈的莊園,成為自己精神王國的主人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長照近年成為台灣社會棘手議題,交通部提出讓郵差關懷長者的構想,其實是模仿日本。郵差本業乃送信,為何要插足長照?一來人口老化以後,長照人力短缺,再者因為電子郵務的盛行,傳統郵務日漸式微,郵局必須另尋副業。

日本郵政總局從二○一三年起,開辦「高齡守護服務」,由郵差到家中探訪獨居老人家,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、健康情形,再向家屬報告,讓家屬可以安心。日本獨居老人家「孤獨死」,也就是死了沒人知曉的事件越來越多,因此光是有人定期前往探視,便可帶來不少幫助。這項服務一小時收費約台幣六百元,是平信郵資的廿五倍。全日本目前有上千家郵局加入服務,但使用人數還十分有限。

中華郵政去年的郵務事業虧損四億元,顯然光靠送信已無法讓郵局賺錢,而且這樣的經營危機只會越來越迫切,這是郵局櫃台必須代售各類商品,以貼補收入的原因。同理,跨足長照也不失為值得開發的另一種郵局副業。

郵差不懂長照,怎麼照顧老人家?此舉並非要郵差擔任全職照服員,而是利用送信之便,順道關懷老人家,只要接受簡單訓練便能勝任。事實上老早有郵差主動關懷偏鄉獨居長者,若能在此基礎建立服務網絡,對長照人力不無小補。有一天台灣會像日本一樣,大街小巷都是需照顧的老人家,長照重擔需要所有人一起承擔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