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疫嗆媒體 找錯對象【聯合報 2009.08.30 】

防疫工作正值千頭萬緒之際,衛生署長反嗆電視媒體,甚至祭出法條要拿叩應觀眾開刀,實無必要。

防疫重擔在身,如履薄冰,署長之怒可以理解,然而身為總指揮,在辯駁政策、澄清觀念的時候,宜廣納雅言,體察民意,才能整合國民意志,強化防疫心防,而非 睚眥必報,反唇相譏,折損了領導者的身段與高度。事實上在這一波的疫情討論中,與官方說法互槓,有如另立防疫中心者並非媒體,這是人盡皆知的現象,拿媒體 當箭靶恐怕找錯對象。

感控專家常說防疫如同作戰,而妖言惑眾、影響軍心者應受嚴懲。然而,一位醫藥人員,在非執業時間對公眾事務發表評論,抒發個人意見,即使所言偏頗,恐怕也 反映了部分人的疑慮,衛生當局有必要大動干戈,展開獵巫行動?防疫工作需要全心投入,若引發干涉言論自由的疑慮,勢必會轉移防疫的焦點,得不償失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病毒悄悄在蔓延…流感新風暴【聯合報 2009.08.22 】

當行政當局身陷救災引發的政治風暴,另一個嚴峻的考驗正逐漸形成—新流感出現第三例死亡個案。

風災的新聞占滿媒體,新流感的訊息被擠壓到版面角落,但實際上,病毒正悄悄在社區 滋長蔓延,陸續有群聚感染出現,接連幾所學校停課。但這恐怕只是序曲,當月底開學,天氣轉涼,九月底疫情攀上高峰,龐大的防疫與診療負擔接踵而至,如果處 理未能妥善,對於內閣團隊恐怕將是更大的噩夢。

學校若出現疫情,相關停課標準應有準則可遵循。有專家引用美國觀點,認為不須大規模停課,但國情不同,台灣未必適合相同標準。停課標準應顧及疾病本質與社會成本,父母能否比照放假也應一併考慮。軍隊、監獄的隔離措施也須研議。

救災不力,或可歸咎異常的氣候變化,新流感可是各國都要面對的難題,處理不只要跟自己比,民眾也會注意國外的疫情,藉以比較行政團隊的效能。

反過來說,如果能夠帶領民眾安然度過病毒風暴,將損失降到最小,絕對有助於提升民眾對馬政府的信心。

但救災工作似仍千頭萬緒,內閣改組還要等到九月才能底定。試問,人事未定,衛生機 關如何擬定跨部會的防疫計畫?難道不會造成延宕?第三例的死亡個案並無慢性疾病,甚至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,從發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一個星期,病毒的威力不容 小覷。況且,個案生前曾接受病毒篩檢,但結果竟是陰性,導致未能及時投藥治療,可見相關診療流程仍有改善空間。

流感快速篩檢試劑雖然速度較快,但其敏感度也是一項問題,有些已經感染病毒的個案無法檢出,造成臨床投藥的困難。國內使用的篩檢試劑敏感度為何,衛生單位宜提出本土統計數據以供參考。

另外,新流感疫苗上市還需一段時日,但第一波疫情高峰恐怕在此之前就會出現,屆時沒有疫苗的保護,民眾如何自保?勤洗手,有呼吸道症狀應戴口罩,避免出入公共場所,必要時及早就醫,都是避免感染的方法。

新流感的挑戰恐怕不下於風災,須要穩定完整的行政團隊盡速因應,否則再來一次民意風暴,恐怕不是馬政府能夠承受的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當心,創傷症候群!【中國時報 2009.08.17】 

     世紀大水患造成大災難,災難造成災民心理衝擊,這些無形的創傷不能忽略,否則容易留下後遺症。

     災後心理反應若有解離現象尤須關照。所謂解離,指得是經歷災難以後,照理應該有許多情緒反應,但反而整個人怔住、發愣,對周遭環境感到麻 木、沒有感覺,在外人看來好像一切平靜,其實內心的波濤已被壓抑到意識底層,得不到宣洩,未來容易有長期情緒困擾。面對這類災民,應鼓勵其表達感受,給予 心理支持,以協助其統整創傷情緒。

     救災人員也要注意自身的心理衝擊,保持身心良好的狀態才能應付繁重的任務,如果自身也感染創傷反應,也應尋求諮詢協助。一般民眾如果心理強度不夠,有關災難的畫面與訊息不宜持續大量接觸。

     如何處理創傷的心理反應?救災者可陪伴受難者,提供聆聽、安撫與鼓勵,協助其宣洩情緒衝擊,但如果災民的負面情緒排山倒海而來,或者失眠嚴重、焦慮憂鬱,甚至有自殺想法,就應尋求醫療協助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了解中國才能形成共識  【旺報  2009.08.12 】

中國的崛起已是大勢所趨,雖然擠身世界強國的夢想仍在未定之天,至少其經濟實力已日漸舉足輕重,難以忽視。台灣社會對中國愛恨交加,反應兩極,形成好惡 分明的兩股氣氛,造成人民意見分歧,甚至互相頡抗。無知易生誤解,這些成見有多少起源於對中國的不了解?正面、完整、公開的探究中國的一切,才是凝聚共識 的正途。

     大陸太大難以窺全貌

     中國的地理位置、文化傳承與台灣相近,使得不少國人直覺的認為自己了解中國,事實上,中國早已不是多數台灣人從課本、媒體、巷議街談所認識的片面印象。 許多人到過中國旅遊、經商、就學,都不見得了解中國全貌,因為這個國家實在太大;至於對更多從未踏上中國土地的人而言,就更加陌生了。奇怪的是,談起中 國,說到大陸,大部分台灣人都能發表意見,甚至大發議論,然而這些見解的基礎,恐怕是情緒的成分大過事實。台灣長期與中國隔絕,多年來刻意迴避接觸,許多 資訊因而無法公開傳播討論,不僅一般民眾欠缺認識的管道,政治人物能夠熟悉的也不多。

     資訊足才能理性討論

     舉例來說,大陸新娘來台以後,入境隨俗跟著婆家信仰宗教,但很多人不知道,大陸基本上是無神論,來台的大陸人不一定認同本地信仰的現象,應給予尊重。此 外,許多人驚歎中國的經濟成就,卻不知其貧富差距極大,內地與沿海有如兩個世界。無論採取何種態度面對中國,了解中國是所有台灣人不能迴避的責任。報刊媒 體的發行提供資訊的窗口,當然有助一般大眾認識中國。或許有人擔心,接觸越多,會導致一面倒地傾向中國,這樣的看法低估了民眾的判斷力。資訊充足,才能理 性討論;有了客觀了解,才能形成共識,做為擬定政策的依據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防疫期中考 準備好了嗎?【中國時報  2009.08.04】 

     新流感重症個案陸續出現,台灣的傳染病防治,甚至醫師養成制度在抗煞後歷經變革,此次正可驗收。

     新流感致死率雖然不高,但屆時若疫苗施打進程未如預期順利,感染人數勢必十分龐大,換算得出的重症個案數量也會相當驚人,甚至可能超出醫療院所的收治能力。

     就醫師人力來說,原本醫學生畢業後就能選科,這幾年來改為必先接受半年以上的一般醫學訓練,再行分科,以確保處理常見疾病的能力。制度施 行以來,耗費大量訓練成本,當大規模傳染病襲來,需要不分專科共同投入,算是對於醫師處理基本病症能力的期中考試。目前重症個案多由感染科或內科醫師處 理,未來如果人數劇增,恐怕其他科醫師也得支援,只是醫師們都準備好了嗎?是否需要加強相關訓練?幾年前為因應禽流感曾大規模舉辦講習,最近卻鮮有此類課 程。

     抗煞期間曾設置多家專責醫院,也改建不少隔離病房,這些設施未來是否堪用,應未雨綢繆。新流感的傳播方式與SARS並不一樣,是否須類似的集中收治方式,還是由各院所就地處理?凡此問題,衛生機關宜妥善因應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指揮、後勤、心理…都準備好了?【聯合報 2009.08.02 】

新流感今秋恐大流行,相關單位目前加緊腳步,趕工生產疫苗,並儲備抗病毒藥物。除了針劑藥錠,其他武器裝備準備妥當了嗎?

抗煞的經驗國人記憶猶新,除了醫療硬軟體,整個指揮系統、後勤補給、人員調度,甚至民眾心理武裝都不能偏廢。

據推估,全台可能兩成以上人口將受到感染,其中重症致死率甚至可達千分之四以上,換算約有數萬之譜,屆時國內醫院病床容額能否承受?

抗煞期間,曾徵召多家醫院做為專責機構;新流感來臨以後,是否需要啟動類似的任務分配機制,集中收治,抑或各院所自行消化求診病患?一些長期安置的機構,像精神療養院與老年安養院,感染的病患是要就地診療,還是轉送其他單位?凡此種種調度問題,衛生單位應妥善規劃。

抗煞餘續之一,就是醫學教育的變革。這幾年來,所有醫學院畢業生都要接受半年的一般醫學教育,再行分科,以確保診治基本病症的能力。問問我們的年輕醫師,他們對於新流感病症的診療能力夠好了嗎?未來不論專科為何,皆須具備處理新流感的能力,不教而戰的景象絕對不容再現。

衛生單位預告,學校若有疫情,可能採取停課措施,以新流感傳染規模來看,屆時學童因學校停課而在家時,照顧問題如何克服?是否家長也能停班?而其他機構,像軍隊、監獄又如何因應?這類隔離手段牽連之大,恐怕不是抗煞所能比擬,宜及早推演。

新流感並非重大不治之症,民眾勿須恐慌,目前為止社會也算平靜。但是當秋風吹起,疫情蔓延,重症個案陸續出現,搶購口罩藥物的景象是否重現街頭?相關衛教是否足夠,自主健康管理的觀念是否普及,都會影響病毒傳播速度,相關宣導應更落實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看病前先上網 可免看錯醫【聯合報 2009.07.24】

衛生署正草擬網路醫療廣告管理辦法,禁止藉由網路諮詢招攬病患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,網路科技帶來人際溝通的便利,也容易併發副作用,醫療廣告浮濫即為一例。

有 了網路以後,醫病溝通極為方便,網路彷彿虛擬的診間,無限延伸的看診時段。網路雖便利,然而醫病關係若不能謹守分際,很容易衍生後遺症,網路諮詢廣告化不 過是其中之一。醫病關係的本質在看病治病,此外無他,利用便捷的溝通管道從事醫療的商業行為,或者變質為閒扯、拓展社交的互動方式,甚至倚靠醫病先天的不 平等地位提出非關專業的建議,都不是正途。


醫療廣告化蔚為風潮,主管機關是該介入整頓,然而也不能因噎廢食,過度限縮網路的溝通功能。網 路有如神燈巨人,最好主人召喚自如,規定過嚴亦不妥。舉例來說,一些醫學中心的名醫對於外地民眾而言不容易掛號就診,有了網路,多少彌補醫療資源的不均 等。也有民眾對於自身疾病諱疾忌醫或難以啟齒,藉由網路,不用面對醫師也能看病,說不定可以及早接受專業協助。 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非擠醫學系?徬徨青春 哪懂白色巨塔【聯合報 2009.07.19 】 

又是寄發指考成績單、選填志願的季節,各明星高中紛紛公布錄取第一志願,特別是頂尖醫學系的人數。即使歷經多年教改,這樣的景象始終未變,醫學系仍 是眾多同學與家長的首選,擠不進窄門的,甚至負笈遠行,到國外就學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若有人要把醫學系摒除在志願卡之外,真的需要獨排眾議的氣魄。

十七、八歲高中畢業生,對於科學、藝術、思想這類與學校科目相近的領域比較熟悉,選填相關科系時容易產生共鳴;反過來說,像醫療這種技術性、實用性 的學科,除非有家學淵源,大多數同學恐怕難以想像白色巨塔裡面的生活。要甫結束徬徨青春、人生正要起步的年輕人,執起大筆,寫下自己的生涯抉擇,實屬不 易,多數人恐怕只能奉父母之命排出志願順序,是以進到醫學院以後,學非所願,志趣難伸者所在多有。

當年念醫學院的時候,當眾人為了微生物學、病理學考試挑燈夜讀的時候,有數理天才拎著高等微積分在校園閒蕩,難以割愛;當進到大體解剖室,濃濁的福 馬林味道充塞口鼻,多數同學執起解剖刀躍躍欲試的時候,有人不敢直視屍體,從後門悄悄離開,準備轉系;當初披白袍,為了值班徹夜未眠之際,有人忙得興高采 烈,也有人身心俱疲,難以負荷。

多年後重逢於同學會。當年轉系的同學如今學術成就蜚聲國際;數理天才勉強念完七年,得以向父母交代後毅然改讀工程,如今在國外任教;心力交瘁的那位 同學不知去向,聽說精神狀況不佳。然而,大多數人還是順利完成學業,展開行醫生涯,這些同學有人功成名就,收入優渥,但工作與責任超時超量,生活看似外人 稱羨,實則冷暖自知;也有人當初含怨進入醫學院,最後竟讀出興趣,一頭鑽研下去;更有同學事業穩定以後,得以重拾荒廢已久的畫筆樂器,滿足年少夢想,兩全 其美。

在資訊不足、認識不清狀況下,如何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念醫學系?師長若希望成績優異的下一代進醫學院,在校期間最好協助同學接觸相關領域,比如安排同學到醫院當義工、請醫師校友回校演講、或者直接到醫學院參觀旁聽,多少了解相關背景,應有助於選擇科系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老人服務老人 躲不掉的趨勢【中國時報 2009.07.08】

台灣社會的人口老化速度凌駕歐美,預估四十年後,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將占全台人口的三分之一,屆時財政負擔將是超高齡社會的隱憂。 

 隨著醫療的進步,人類身體機能衰退的速度逐漸減緩,老年的定義以及相關的心理意涵必須改寫。而技術的變革與分工的細密,使得體能雖減,但經驗老到的銀髮族仍可保有生產的效能,延緩退出就業市場的時間。 

日本是老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,也是最先正視老年勞動問題的國家。筆者在日本旅遊的時候,在餐廳常見滿臉皺紋的老服務生;在街頭巷尾,偶而也會遇到灰髮老 人推著坐輪椅的白髮老人。在老人的國度,已難奢望年輕人奉養,現實狀況也不允許,老人服務老人、照顧老人的觀念逐漸被接受。 

愛爾蘭詩人葉慈詩云:「衰朽的老人無非卑微瑣碎,細棍子上擺盪的一件破衫…」這已是過時的觀念。在超高齡的社會裡,成功的老化必須具備生理健康、功能最 佳與生活自主幾項要件,而這些特點,在持續就業的老人身上正可驗證。工作可讓老人保有成就感與歸屬感,對於老人的身心健康極有助益。工作未必要有給職,義 工、社區服務、經驗傳承都很有意義。 

筆者以為,為因應人口老化帶來的財政困境,退休年齡必須重新定義,延後是一個方法,若能做到個別化,視當事人身心狀況來訂定會更理想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雙週話題:蕭條年代記-不一樣的暑假【中國時報 2009.07.07】 

 

暑假開始了,晝長夜短,兩個唸小學的兒子撥快鬧鐘一個小時,天剛亮就起床,要騎單車要做功課都可以,結果他們打著呵欠抱怨我莫名其妙,我說這叫「日光節 約時間」!我家的早餐通常外買解決,麵包牛奶、蛋餅豆漿都吃膩了,妻拿前晚的剩飯煮成白粥,再配個花瓜罐頭、鹹鴨蛋,換換口味小毛頭倒覺得還不賴。

飯後翻出當年給妻的情書,泛黃的紙張寫著肉麻的文藝腔,小朋友好像看到博物館文物一樣地好奇。我要他們停用即時通、e-mail,提筆寫信問候同學,他 們卻問郵票要貼哪一邊?午後回阿嬤家,手機不准帶,撥撥看古董轉盤,外埠頭記得加04,包準少打一半無關緊要的電話。第四台的頻道,每天選定三個來看,免 得兩人爭搶遙控器。上網玩game有時段,其餘空檔到書房看看塵封的經典。 

晚上悶熱,逛逛書店享受免費的清涼,但中意的新書別急著買,先查閱圖書館的目錄再說。洗澡前手洗自己的內褲襪子,小兄弟直呼累了。臨睡,怕我還有花樣, 異口同聲央求別再省錢了,我們家又不窮!我翻出舊照,訴說他們的阿公阿嬤,如何做工幫傭栽培小孩當醫生的故事。「我們當年就是這樣過日子!怕熱的人待會可 以睡地板,保證透心涼!」  蕭條的年代,正好讓孩子體驗上一代的艱辛,珍惜現有的幸福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