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ndefined

苦練造就完美
沈政男

鄭兆村,二十四歲,從國一開始練習標槍,每天放學練習二至三小時。四年前嚴重燙傷,去年又膝蓋挫傷,以為就此中斷標槍之路,但他從未放棄,依然拄著拐杖,在教練協助下,積極復健,勤奮練習,才能在今年世大運奪得金牌,並打破亞洲紀錄。 

李智凱,二十一歲,九歲開始每天訓練劈腿、壓筋、翻滾七小時以上。國中畢業隻身離家,每天上半天課,其他時間就與國手們一起受訓。練習很苦,經常偷哭,這時,紀錄片《翻滾吧!阿信》(他當年是主角之一)裡的台詞,「想哭時倒立,眼淚就不會流下來」,就會浮上心頭。十二年後,他以完美的湯瑪斯迴旋,拿下世大運鞍馬金牌。

郭婞淳,二十三歲,童年時候家境不好,經常趴在地板寫作業,但她仍保持品學兼優,獲得總統教育獎。國一開始練習舉重,十分辛苦,原本想要放棄,但為了理想她咬緊牙根,經常練到手掌破皮流血,也不叫苦喊痛,用繃帶包裹以後繼續練習,終於在今年世大運扛起一面金牌,並打破世界紀錄

今年世大運,台灣選手獲得數十面獎牌,每一面獎牌背後都有類似故事。運動比賽,勝負在瞬間決定,只要有一點失誤,獎牌可能就拱手讓人。人生就像一場大型運動比賽,不管投入何種工作與技藝,唯有透過苦練,造就完美,才有機會贏得勝利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這是我在國語日報文藝版方向專欄所寫的第197篇文章。

鄭兆村在世大運的標槍項目擲出91公尺,為什麼會被某些人懷疑造假?因為這成績已經可以在里約奧運拿到金牌,而且比他的個人最佳成績推進了7公尺。這當然是今年世大運台灣隊最輝煌的成績,如果能夠維持這樣的水準,那麼東京奧運奪牌有望。

第二輝煌的戰績,應該是楊金瀚的百米金牌,雖然多少是因為其他國家選手沒有發揮平常水準所致,但他在先前的亞錦賽也拿到金牌,足證他是亞洲最快的飛毛腿之一。之一,因為中國的蘇炳添已跑進了10秒內。

當然李智凱的金牌也相當感人,須知湯瑪斯迴旋很容易因手滑腿絆而失誤,只要現場有一點點閃失,苦練的成果就會拱手讓人。怎麼辦?只有苦練再苦練,練到半夜三點突然被叫醒,也能完美轉出湯瑪斯迴旋。

運動比賽吸引人的原因之一,就是它是人生的縮影。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undefined

 

恭喜賴市長!

請時時以人民為念,處處以台灣為念,做一位最好的行政院長!

「對蔡英文來說,找賴清德當閣揆或許是一個痛苦的決定,但既然讓人家來了,就要放手讓他好好做,不要再像面對林全一樣,用宛如五根線的五大政委在後頭操控。」

全文連結如下:http://www.nextmag.com.tw/breakingnews/forum/345320

 

 

文章標籤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undefined抗議的時機(830日國語日報方向專欄)
沈政男

祖母生日,所有兒孫返鄉慶壽,帶來滿堂歡聲笑語,這時,小明突然轉頭告訴身旁的舅舅:「爸爸最近喝酒以後,都會罵媽媽,我好害怕!」舅舅聽了皺起眉頭,起身要去質問在外頭抽菸的爸爸,媽媽見狀趕緊將他攔下,並朝小明瞪了一眼。

「為什麼不能說?」小明不解,在房裡問媽媽。「一、今天是阿嬤的生日,大家那麼開心,怎麼可以掃別人的興?二、當眾告狀,叫你爸爸面子擺哪裡?我也會覺得丟臉!」媽媽說。「可是現在不講,回到家關起門來,爸爸根本什麼都不怕!」小明激動地說。

同樣的爭議,也發生在世大運開幕典禮一個抗議團體在會場外搖旗吶喊,導致運動員不敢入場,秩序大亂,事後引來眾多國人指責,連主辦首長都忍不住開罵。絕大部分人都主張,世大運攸關國家顏面,即使有再大委屈,都不應在這時鬧場。

然而在一九三0年,台灣也有一群人,因長期遭受不公平待遇,便趁著官方舉行運動會之際,發動襲擊,表達抗議,後來演變成著名的霧社事件。在國外,國際會議場外有主辦國民眾的示威,並不罕見,也都能被包容。

如何兩全其美?小明可請舅舅,慶生過後再介入處理,以免衍生不必要的副作用;同理,抗議團體可表達訴求,但不應蓄意影響比賽,而主辦單位也應以充足人力維持會場秩序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這是我在國語日報文藝版方向專欄所寫的第196篇文章。

世大運已經結束了,當激情冷卻以後,回頭再看看開幕當天的混亂場面,應該可以比較平和理性來檢討。

一個比較沒被提起的觀點是,為什麼反年改團體,在年改已經立法定案以後,依然想要發動所謂如影隨形的抗議?因為先前這一招有效!不是有團體就因這樣的方式而翻案成功嗎

再來,如影隨行,可以連世大運這樣,形同家裡招待貴賓的場合,都要跟進去,還在那邊叫囂吶喊,讓外人看笑話,甚至影響典禮進行嗎?

答案其實很簡單,但因為大家都期待看到世大運順利開幕,當然會對於這樣的干擾,反射式給予譴責與痛罵。

那些跟著柯文哲用粗話罵反年改的人,包括柯文哲自己,現在開始都遇到一個道德困境:接下來,如果有其他抗議團體干擾了公開典禮,影響了國家顏面,或者妨礙了公眾觀感,你們都必須出來譴責,否則便要承認當初意氣用事,胡亂罵人。

文章標籤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undefined

高中國文的文言文課文比例,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成為社會爭論話題,有人因此說,「怎麼過了幾十年了,還在吵這議題?」其實從胡適在1917年發表〈文學改良芻議〉一文算起,白話文運動已經進行了一百年,而且早已有了結論:「我手寫我口。」也就是嘴巴講什麼,就用筆寫下來,那才是進步的文章,也就是白話文。

一百年後的台灣,已經幾乎沒人在寫文言文了,現在的爭論焦點變成該不該「我口讀我手」,也就是讓中學生不要再讀那麼多古人寫的文言文,而是要讀當代人寫的白話文。

答案其實也很明顯:「當然應該我口讀我手!」事實上在中國本土,從1949年中共當政以後,就以白話文做為國民教育的主要語文教材,而這樣的做法,跟簡化漢字出自同一思維,也就是「讓中文變得更好學,才能讓更多人學好中文。」然而台灣當政者為了以中國文化繼承者自居,從1949年以後就以文言文做為台灣國民教育的主要教材,一直到近二十年政黨輪替以後,文言文比例才逐漸降低。

現在反對降低文言文比例的人,有其教育或文化理由,但當年的國民黨政府,就是為了政治理由才硬塞那麼多文言文教材在台灣人腦子裡。同樣的,現在台灣有些人要求降低文言文比例,是為了「去中國化」,才會想拿蔣渭水與其他台灣人寫的文言文來取代韓愈、蘇東坡的文章,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。

文言文,不管是中國文言文,或者台灣文言文,都不適合做為台灣國民教育的主要語文教材。將高中文言文比例由現行45%-55%降到30%,是進步做法,但拿蔣渭水來換蘇東坡,是錯誤的。既然要讀一小部分文言文,就讀最好的文言文。

前面提到中共努力讓中文學習變得更容易,但在台灣,當政者卻是反其道而行,讓中文變成世界最難學習的語文,而方法就是一、保留繁體字,二、使用文言文教材。台灣的高中國文是全世界最困難的語文教材,多少台灣學生必須花費龐大時間心力來學習,因而犧牲了學習白話文與其他語文的機會?這是反對降低文言文比例的人經常忽略的論點。

反對降低文言文比例的人說,「美國中學也教《莎士比亞》,為什麼台灣不能教文言文?」問題是《莎士比亞》是現代英語的發軔,時代相當於中國明朝,但美國中學生必須讀古英語經典《貝奧武夫》(相當於唐朝)嗎?

喜歡文言文的人說,「它是漢語的淬煉藝術」,其實文言文的產生有兩個中國人自己無法控制的因素,一是古代紙筆獲得不易,因此必須寫精煉文句,二是中文是表意文字,與發音脫離關係,才能寫成如此精簡的文句。有些人說文言文是古漢語,這是錯誤的,以人腦的結構來看,不可能用文言文說話;文言文從最古早就是一種書寫符號,跟口語脫離了關係。文言文跟口語脫離了關係,而且必須投入大量學習時間與心力才能掌握,是這個書寫體系的先天自限。一種文字,越多人學會,生命力才會越蓬勃旺盛,反之則勢必滅絕,而要阻止滅絕,就只能靠政治力量。

那些反對降低文言文比例的中文教授與老師,有個沒講的理由是,他們看不起、不放心白話文。「自己看都能懂了,何必教?小學生都會寫的文體,能算經典嗎?」這樣的看法,就是讀太多文言文的後遺症。當代台灣白話文學,已經雜揉了文言文、白話文、日文與英文等各種語文的句法與文學創作手法,其複雜度與藝術性,早已超越了文言文。新詩就是最好的例子,但偏好文言文的人,普遍不懂、不讀新詩。

有人說,「學文言文可讓白話文變好」,這樣的講法就如同「學鋼琴可讓小提琴變好」,或者「學水墨畫可讓油畫變好」一樣沒有根據。要讓白話文變好,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更多白話文,而非把時間心力耗費在文言文。中國的文言文經典確實是人類文化寶藏,但文言文已構成親近障礙,應翻成白話文,讓台灣學生方便接觸。比如《史記》若翻成白話文,放在國文課本,恐怕老早像武俠小說一樣,被台灣學生搶著到圖書館找大全集來看了。

 

原文連結如下:http://www.nextmag.com.tw/breakingnews/forum/341868

 

 

文章標籤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undefined停電的啟示(823日國語日報方向專欄)
沈政男

與家人在百貨公司逛得正開心,突然眼前一黑,不見前路;跟同學在會議室討論得正起勁,突然投影畫面消失,無法接續;放學回家過馬路,突然紅綠燈熄滅,路口大亂。幾秒鐘後眾人紛紛大喊:停電了!

台灣常見的停電大都發生在颱風期間,民眾普遍能夠預防,但最近發生的全國大停電,乃因供電人員操作失誤所致,造成大家措手不及。

突然停電,考驗應變能力,這時必須保持鎮定,避免危險。如果正搭乘電梯,應按緊急鈕求救,切勿自行扳開梯門;室內若漆黑一片,行走時得提防跌倒;而騎車開車遇號誌熄滅,須更加謹慎駕駛。

發電與輸電是國家基礎建設,理應布置得堅實周密,何以幾名基層人員的疏失,就能引發全國大停電?如果天災或戰爭爆發,停電規模豈不難以想像?這次停電,有的家庭受到波及,有的又完全沒事,到底電力公司如何劃分供電網絡?凡此種種都值得思索,遠比在網路上轉貼譏諷文章有建設性。

台灣已邁上「非核家園」之路,但大停電帶來不便,難免有人呼籲重啟核電,只是若要變更長遠能源政策,應等原因調查清楚,社會氛圍冷卻,才能理性討論。

幾個小時以後,啪啪啪燈光亮起,電來了!停電方知電力可貴,尤其台灣仰賴進口能源,所有國民應該從小培養節電習慣,才能減少停電之苦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這是我在國語日報文藝版方向專欄所寫的第195篇文章。

815大停電何以發生?因為大潭電廠在下午四點,用電還處在高峰的時段做保養維修工作,結果一不小心弄成跳電,導致整個電廠無法供電,而使得全國大停電。不是有備載容量?沒錯,但因為大潭電廠是全國第二大發電廠,備載容量沒那麼大,根本補不了那麼大的漏洞。

所以說815大停電後,有人說要重啟核電,根本文不對題。應該要檢討的是,為什麼大潭電廠要在下午四點做保養維修,為什麼不半夜再做?

其次,為什麼停電以後,有人失電,有人有電?因為這次是突然停電,所以必須動用AB區的機動停電,而如果是事先預告的停電,則會輪到C區以後。至於誰是AB,誰又C,這樣的分配如何擇定,恐怕只有台電才知。

到底台灣的電網配置與運作狀況如何,蔡英文總統或林全院長能不能全盤掌握,還是經濟部長可以?當815大停電的瞬間,這些首長能不能很快掌握到底哪裡出了什麼問題?

台灣做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,在公家體系、政府部門,到底還有多少這類虛有其表,看似有模有樣,其實都在胡搞瞎搞的行政管理疏漏?

真是令人搖頭嘆息。

文章標籤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undefined

 

文言文是半死文字 讓學生讀白話文版的中國經典
沈政男

十二年國教課綱高中組,日前提案要求將文言文比例由原先的45%至55%降到30%,這是進步思維,能把台灣學生從胡適口中的「半死文字」逐步解放出來。

死文字是沒人看得懂也沒人使用的文字,比如希臘文與拉丁文,半死文字則是部分詞語還有人看得懂也有人使用的文字,比如文言文。這是胡適九十年前的看法,以現狀來看,文言文比半死還多死了一些。

有人說,「微積分也用不到,為什麼高中要教?」殊不知「用不到」跟「沒人用」是兩回事;日常生活用不到微積分,但繼續深造就用得到,而文言文則是除了念中文系以外,不管走到天涯海角,幾乎永遠都不會使用。

有人說,「讀文言文有如蹲馬步、打底子,可讓白話文變好。」錯了,文言文讀多了,只會讓文言文變好,不會讓讀寫白話文的能力變好。台灣有不少純文學作家喜歡寫文白夾雜的句法,以為那是比較好的白話文,其實是「死了四分之一」的文體。當代最好的白話文來自中國小說家,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,他的句法完全洗去文言文的影子,因為他只有小學五年級的學歷,長大後才自修文言文,而這時筆法已經成形。事實上當今中國小說家的白話文普遍比台灣好,原因之一,就是人家專注於寫出讓普羅大眾都能看得懂的白話文。

《莊子》、《史記》、《古文觀止》等中國古文,毫無疑問是世界文學瑰寶,值得台灣學生汲取養分,但司馬遷已是二千多年前,古羅馬文豪西塞羅那時代的人了,如今歐美學生必須讀西塞羅的拉丁文嗎?一想到台灣學生能讀《史記》原文,就令人毛骨悚然。應把這些中國經典,請最好的台灣作家翻譯成白話文,讓學生不只方便學習,也可吸收更多,而非困在詰屈聱牙的文言文裡。此外,西洋文學經典也可翻譯成優美的白話文,成為國文教材的一部分。

減少教科書文言文比例,多出來的時間可以用來教白話文,讓學生集中心力把真正用得到的「活文字」,在聽說讀寫上都學到更好。如果還有時間,就拿來學外文。台灣四面鄰國使用不同語言文字,應該跟荷蘭、瑞士一樣,讓國民有機會學習多國外語。

 

文章標籤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undefined

 

世大運開幕典禮因反年改團體在外頭抗議,導致各國選手無法進場,一時之間場面極其冷清尷尬,隔天台北市長竟然因此在說明記者會上,氣得用粗話大罵反年改團體。

柯文哲的粗話一罵出來,馬上博得網友大讚大推,或許因此讓他對自己的罵人之舉更有信心,竟然又在第三天,當一位網友在柯文哲個人臉書上質疑他理應管控場面,而非事後用粗話罵人時,毫不猶豫地親自留言罵回去。

柯文哲這兩罵,雖然自己罵得痛快,網友也普遍稱頌,但這樣的舉動,跟那位在網路上以爆粗口評論時事而聞名,綽號「館長」的網紅,有何不同?

那些按讚與推文,或許可以發洩一時情緒,然而當賽事結束,激情冷卻以後,恐怕無法轉移市民對柯市長治理能力的質疑。柯文哲身為台北市長與世大運主辦人,手下握有數千名維安警力,為什麼無法預防、阻止與即時排除抗議團體的干擾?反年改團體事先已經預告將會到場抗議,而且典禮進行流程與動線也都可以掌握,竟然還是無法讓各國選手安心走進會場。事實上經歷過大型示威遊行場面的人都知道,如果警力與裝備足夠,要在短時間內強力排除干擾,並非難事,顯然柯文哲及其團隊並未料想到這樣的劇本,而且應變能力也不足。

至於反年改團體選在世大運開幕典禮進行抗議,固然是「不顧國家顏面」,但一般沒有公權力的人可以這樣指責反年改團體,柯文哲卻是不宜。事實上連行政院出面譴責反年改團體,都應謹慎,否則以後所有示威遊行,是否都必須事先過濾「顧到國家顏面」與否?

以柯文哲的人文與社科涵養,很難期待他能做這樣的思考,但至少要從台北市長與世大運主辦人的高度,把一切成敗責任攬在身上,而非學網紅爆粗口來發洩情緒。

做為一個政治素人起家的市長,柯文哲上任以後,有一度經常公開罵人與爆粗口,那是沒有經過修飾的柯文哲慣有的表現,後來在輿論與市民的調教之下,他有了收斂與修飾,好長一段時間不再講粗話與亂罵人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他這次在記者會開罵,即使不是事先擬好草稿,至少也估量過可能引發的效應。

柯文哲與網友對罵的留言貼出後,台北市府沒人勸他刪掉,反而是發言人趕緊出來證實乃柯市長本人的留言,一副唯恐網友不知的模樣。有人說,「因為是市長留言,所以沒人敢刪」,問題是有沒有人敢出面勸他自己刪掉?是不是敢說真話的人都已被他罵走了?

世大運辦得好不好,是柯文哲2018能不能連任的關鍵因素之一,先前因為大巨蛋,讓柯文哲的民調支持度掉了不少,如今開幕典禮又出了包,當然會心急。只是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,一個市長該不該用粗話罵抗議團體,該不該在網路上與網友回嘴對罵,柯文哲得要想清楚。

原文連結如下:http://www.nextmag.com.tw/breakingnews/forum/338638

 

 

 

 

文章標籤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undefined

 

冊讀佇尻脊骿
沈政男

出版商郝廣才在金鼎獎頒獎典禮上說,「人沒讀書是傻瓜,如果閱讀沒做好,台灣全島就會變傻瓜」,恐怕忽略了台灣還有三十多萬不識字人口,他們不是不想讀書,而是當年國家沒有讓他們受教育,才使他們今天變成郝廣才口中的傻瓜

台灣還有兩百多萬小學學歷人口,大部分是老人家,以他們的識字程度、背景知識與視力狀況,要閱讀市面上的書籍也有相當程度的困難。台灣更有許多國高中學歷人口,他們因為從事勞動工作,下班以後十分疲累,很難還有讀書的體力與興致。

郝廣才又說,「坐在台北車站地板的大部分是台灣人,他們已經變得像外勞了嗎?」外勞為什麼要坐在車站地板?為什麼不去坐在豪華書店邊喝咖啡邊翻新書?難到不是因為沒有能力到那樣的場所消費嗎?假日到車站找同胞談談笑笑,是許多外勞僅有的充電活動,可以讓他們繼續回去幫台灣人做牛做馬。台灣有二十多萬外籍看護,有三萬多出版從業人員,依比例換算,至少有三百多名出版從業人員家裡聘雇外籍看護,如果沒有這些假日只能去坐在車站地板休息的外勞,恐怕不少出版社的業務運作會受到影響。

讀書或許可以讓人變聰明,但如果只讀出偏見與歧視,那就成了台灣人常講的:冊讀佇尻脊骿(書讀到背脊去了)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郝廣才那段話的主要意思,聽起來很像是「台灣人就是傻瓜、沒教養,才會選出全島蓋軌道的蔡政府」,讀書與外勞只是煙霧彈。

其實台灣每年新書出版量是全世界第二高,台灣社會已經厚待出版商了。

為什麼每年新書出版這麼多,但讀的人這麼少?這才是關鍵問題所在,不要只會怪罪台灣人不讀書。

外勞坐北車地板的議題,台灣社會已經談了至少4年,也已經有了共識,為什麼郝廣才還是沒進入狀況?可見他不讀報紙與網路新聞。

我每天讀五份報紙與大量網路新聞、網路雜誌,但我幾乎不讀新書。書,我只讀經典。

文章標籤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undefined

選校系的方法(816日國語日報方向專欄)
沈政男

一份針對上班族的調查顯示,升大學選填校系時,「選系不選校」的人,後悔的機會小於「選校不選系」,但即使如此,高達六成一的人「完全沒有達成小時候的志願」,而達成者只有百分之三。

這樣的調查結果,遠低於國際水準。在美國,六成中學生相信自己可以找到夢幻工作;以國際平均來說,三成上班族可以實現童年志願。台灣有許多學生到了繳交志願卡前夕,還不能肯定自己該讀什麼校系,難怪學非所願,也找不到理想工作。

如何選校系才不會後悔?首先要確認志趣何在。「我的志願」不只是作文題目,更要當成生涯探索功課,從小嘗試了解自己的才能、興趣與夢想,並學習認識何種工作有助於實現目標。

升上中學後,如果發現志願超過能力所及,或無助於實現理想,便應在師長協助下適時調整。有了清楚的志趣與目標,選填校系時才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。

生涯目標分近程與遠程,前者是第一份工作,後者則是一生夢想。如果近程目標清楚,比如想當老師或醫師,便可先選系再選校,而如果只有遠程目標,比如想從事助人行業,那麼先選校再選系也無妨。

先選系,可盡早投入專精行業;先選校,則可選擇校風,薰陶人格。不管先選系或先選校,一旦發現不如預期,都還有轉系或轉校的機會,不要輕言放棄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這是我在國語日報文藝版方向專欄所寫的194篇文章。

台灣兒童的前五大志願是教師、醫師、空服員、作家、工程師,美國則是舞者、演員、音樂家、老師與科學家。為什麼都有老師?當然是受到自己老師的影響,但長大後未必還想當老師,因此這個志願的實現機會就不大了。

為什麼小時候想當醫師,長大後沒當?因為考不上。空服員?因為不夠高、不夠美、不夠帥。作家?因為寫作不等於作文。工程師?以為要設計火箭,其實在組裝電腦,夢想破滅

這代表小時候的志願都欠缺現實基礎,就只是一個空想。如何讓兒時志願比較可行?落實生涯規劃與輔導工作。

生涯規劃與輔導,台灣做得越來越多,但還是遠遠不夠。學校把這類工作委由輔導老師執行,但生涯輔導並非只是做做性向與職涯測驗,還須熟悉市場就業現狀與未來趨勢,輔導老師未必能夠勝任。

你現在做的工作,是不是你的兒時志願?如果不是,原因何在?要輔導小孩之前,應先自我審視,從中找出癥結,以免在下一代身上重蹈覆轍。

文章標籤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undefined

先學會照顧失智老人家 才有資格談「善終」
◎ 沈政男(老年精神科醫師,失智症診療經驗十七年)

衛福部擬擴充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」不施行維生醫療條款的適用對象,將極重度失智病患納入其中,若果成真,將跟即將施行的「病人自主權利法」一樣,犯了「還沒學會照顧,就急著送走老人家」的錯誤。

什麼叫極重度失智?以醫學上常用的臨床失智量表(CDR)與功能評估分期量表(FAST)來看,失智分期最高只到重度失智,沒有什麼極重度失智,為什麼台灣的法律可以放入這樣的字眼?FAST量表將重度失智分成六期,若將後三期當成極重度失智──「無法坐起、無法微笑、無法抬頭」,難道這樣的生命就不值得活嗎?末期失智病患到了全日臥床、對外界幾乎沒有反應的程度,是不是就等同於植物人與深度昏迷,根本沒人敢打包票,為什麼在台灣老是被綁在一起?失智本身不會造成死亡,而是併發症引起,因此,末期失智可以存活多久,跟照顧品質與其他變數有很大關係,不能跟末期癌症等重大疾病類比。

「沒有靈魂的肉體不值得活」,這句話曲解了生命的意義與真諦。看看那些長年日夜照顧末期失智老爸老媽的家屬,他們不為分財產,也不求國家幫忙,就只因能有一具溫熱、還有一口氣在的肉體陪伴在旁,總比望著冰冷的遺照好太多。在台灣,倡導「善終」的人最常犯的錯誤,就是忽略了生命意義的社會與文化差異,只會直接挪用歐美那一套。

將失智症納入「安寧條例」與「病人自主權利法」不施行維生醫療條款的另一個錯誤,是台灣社會普遍還沒充分認識失智症是怎麼一回事,更不了解失智病患要怎麼照顧,怎麼就要人家做出「我若極重度失智,不願插鼻胃管」這類決定?台灣的長照,尤其在失智症方面,還做得零零落落,才會讓非常多台灣人存有「我若失智失能,寧願自己先走,也不要拖累家人」這類悲觀想法。

「安寧條例」不施行維生醫療條款的原則是病人知情同意,家屬代為決定只是例外,但若擴大適用在已失智病患身上,便會將例外變成原則,陷入倫理困境。須知失智老人家大都由家屬照顧,很多家屬長期心力交瘁,要他們如何冷靜理性決定老人家的生死?是不是應該由國家擔起大部分照顧責任以後,才讓家屬做決定?

目前住安養院一個月要自費至少兩、三萬元,未來若將失智病患納入「安寧條例」不施行維生醫療條款範圍,是不是家屬就可提前送走老人家,省下這筆錢?而堅持「長照2.0」不給付機構照顧的蔡政府,是不是也可順理成章解決這部分的照顧問題?

請先學會好好照顧失智老人家,才有資格談「善終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那些主張拔除末期失智長者維生管線的人,老愛把「無效醫療」掛在嘴邊。

讓末期失智長者維持一具溫熱的肉體、有一口氣在,叫「無效醫療」;醫好一個人,讓那人活跳跳每天在網路上發廢文,就叫「有效醫療」?

根本曲解了生命的意義與真諦。台灣社會欠缺哲學教育,當然也不會有深刻的生命哲學討論。

生命的每一個階段、每一種形式,都同樣珍貴;如果不能恪守這樣的道德法則,其倫理後果將不堪想像。

文章標籤

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